撰文/王佳宝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长期服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但在服药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雷区”,若不小心踏入,不仅可能影响药效,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自行增减药量是常见的错误做法。有些患者感觉病情好转,就擅自减少药量,这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刚稳定就减药,血压很可能再次飙升,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反之,有些患者认为加大药量能更快治愈疾病而自行加量,会使药物副作用加剧。如降糖药过量,易引发低血糖,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不按时服药也不可取。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服药时间和间隔,这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制定的。以降压药为例,多数长效降压药需清晨空腹服用,若错过最佳时间,无法在血压高峰时段发挥药效,血压波动就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还有一些药物要求饭前或饭后服用,若不遵循规定,药物的吸收和疗效都会受影响。
用饮料送服药物同样是个大问题。果汁、牛奶、咖啡等饮料中的成分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葡萄柚汁会抑制某些药物代谢酶,使体内药物浓度升高,引发不良反应。牛奶中的钙会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结合,降低药物疗效。因此,服药时,最好用白开水送服。
此外,不少人会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出现轻微不适,如头晕、恶心等症状时,以为是病情所致,未及时告知医生。某些不良反应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例如他汀类降脂药可能导致肌肉疼痛,若不重视,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症。
慢性病患者长期服药,务必要避开这些“雷区”。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用正确方式送服,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才能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