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不戴运动手环,体重减得更多!
2016-09-27 来源: 阅读量:4642

不戴运动手环,体重减得更多!

目前公众中普遍有这样一种认知:想减肥就得戴上一款可穿戴运动监测设备——然后所有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也抱有同样的预期,于是他们随访了471名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年龄在18~35岁),时间长达2年。跟踪对象参加了一项减肥计划,重点专注运动、健康饮食,并每周召开协助会。6个月后,一组参与者开始使用一个网站,自动监测他们的热量摄入和体力活动;另一组则采用一款市面上有售的可穿戴设备,佩戴在上臂以跟踪身体活动。

研究者惊讶地发现:2年后,佩戴跟踪器的人员人均减重近3.6千克,而只使用网络跟踪的人员平均减掉了5.9千克。他们推测,减肥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单只是监控运动那么简单,也需要搭配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足以抵消体力活动所带来的好处。——《美国医学会期刊》

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十年生存率与治疗无关

患早期前列腺癌的男性应选择放疗、手术还是不进行治疗?放射学家和外科医生一直认为,接受治疗是更好的方案。但手术切除或局部放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丧失性功能、排便功能失调或泌尿紊乱等。

牛津大学的研究者随机抽取了1999~2009年间,1643名年龄50~69岁的英国男性前列腺癌患者。其中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在这10年中主动由监测变为了手术或放疗疗法,但主要原因并不是癌细扩散,而是他们对缺乏治疗的恐惧和焦虑。一直接受监测的患者中,五分之一有癌细胞扩散迹象;而接受手术或放疗患者中,十分之一有扩散迹象。不过,这些早期前列腺癌症患者10年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都低于1% ,且是否治疗没有造成显著性差异。研究者因此建议早期确诊的患者,需要在疗效与长期生活质量之间慎重权衡。——《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胶体滴耳液可穿透耳膜给药

大约三分之一的儿童在7岁以前会患6次中耳炎,然而耳膜虽薄,穿透性却极低,该病目前只有口服抗生素一种治疗方式。给孩子喂服抗生素不仅本身困难,而且存在副作用: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呕吐、皮炎、腹泻等,并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如果孩子不能按时完成疗程,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出现。

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在抗生素环丙沙星的基础上,添加化学渗透加强剂与热感应高分子,制成了一种滴耳液。化学渗透加强剂使得环丙沙星可以穿透完好的耳膜、进入中耳。热感应高分子则可使滴耳液在耳膜上形成胶体、长期依附在耳膜上。胶体会在3周内自动降解,在耳膜上无残留。研究者测试了10只患中耳炎的龙猫(最常用的耳部疾病研究动物模型),在滴用一次这种滴耳液后,7天后被全部治愈,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科学·转化医学》

恐龙身体图案揭示其生活环境

鹦鹉嘴龙是三角龙的近亲,大约1.5米长,生活在1.33亿~1.2亿年前的白垩纪中国东北地区,因其喙与鹦鹉相似而得名。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中国热河生物群一块保存完好的鹦鹉嘴龙化石,通过分析化石的“黑素体”结构,发现鹦鹉嘴龙的腹部和尾巴下方颜色比背部更亮。这种图案暗示着鹦鹉嘴龙会利用颜色伪装来躲避捕食者。

为了证明恐龙的确拥有伪装,研究者打造了鹦鹉嘴龙的3D仿真模型,称这个与实物一样大小的3D模型“是有史以来最准确的恐龙重建”。他们研究了模型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外表变化的特点,并发现封闭的光照条件(例如森林)最适合这只恐龙的隐蔽。而鹦鹉嘴龙化石沉积的附近恰有证据表明那里曾是个森林,花粉的痕迹表明这片森林大约有90%的针叶树。——《当代生物学》

濒危鸦类能够娴熟使用工具

太平洋西南岛屿上的新喀鸦因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觅食而闻名。动物学家发现,夏威夷乌鸦“阿拉拉”(Alalā)同样具备这种能力。夏威夷乌鸦在2002年已在野外灭绝,现存的109只全部为人工饲养。研究者在其中的104只身上进行了检验,发现93%的成年乌鸦与47%的年幼乌鸦本能地会使用小树枝从树洞中钩取幼虫作为食物,还会迅速更换、甚至加工树枝的长短与形状以提高取食效果。

研究者认为,热带乌鸦的技术或许是由偏远岛屿的独特生态环境促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内部猎物竞争降低和被捕食风险下降。发现第二种会使用工具的乌鸦,为科学家比较、研究使用工具的动物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另外,虽然阿拉拉与新喀鸦使用工具的能力不相上下,但生物学上它们仅是远亲。这暗示着,如果我们更仔细观察其他的物种,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自然》

抗辐射“超能力”只需一个基因的改变

水熊(缓步动物门)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能够适应从真空直至上千倍大气压的环境,受到其他动物上千倍致死量的辐射后,依然保持健康;还能在脱水至2.5%后遇水复苏。

对缓步动物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它们在演化过程中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其他物种中获得了大量基因。但是,缓步动物对极端环境所表现出的耐受力的根源仍是未解之谜。

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在水熊体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基因——人类细胞在表达该基因后就可有效抵御DNA损伤。该基因表达的蛋白名为“损伤抑制者”(Dsup),Dsup能与DNA结合并保护培养的人类HEK293细胞,使其受X射线辐射的影响降低40%。研究者通过比较,认为该基因为缓步动物所特有,并非水平转移获得——Dsup只是一个开端,水熊基因组是一个宝藏。——《自然·通讯》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推荐阅读
高温天运动过量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这些症状千万警惕
2025-06-30 北京新闻
56岁白岩松球场滑倒不起!不同年龄的运动清单,现在看还不晚
2025-06-19 北京科技报
每天该走多少步?如何避免运动损伤?这样走路才健康→
2025-05-12 央视新闻客户端
抓住黄金期,儿童这样运动最能蹿个子!
2025-05-04 北京日报客户端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