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探索 正文
航天员返回地球需要闯哪些“关”?
2024-11-03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 阅读量:4.7万

从太空返回地球的旅程并非易事,航天员们需要闯过与空间站分离、制动减速、再入大气层、降落伞减速、着陆缓冲这五个关卡,才能安全地踏上回家的路。

返回舱挥别太空前的准备之旅

▲神舟载人飞船构型

航天员们想要重返地球,首先需要调整好飞船的 “姿势”,就像我们开车回家前要先把车头调向回家的方向一样。飞船先是在水平方向逆时针转动 90°,从轨道舱在前、返回舱居中、推进舱在后的状态变成横向飞行状态,这是第一次 “调姿”。接着轨道舱和返回舱分开,此时飞船就变成了推进舱和返回舱的组合体。然后这个组合体再逆时针转 90°,让推进舱在前、返回舱在后,并且调整好角度,准备 “刹车”。接下来,推进舱的制动发动机开始工作,产生和飞行方向相反的力,让飞船减速,脱离原来的飞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这就像是给飞船来了个 “刹车”,让它慢下来准备回家。之后,返回舱和推进舱组合体就开始自由下降啦。

当下降到距离地面 140 多公里的时候,推进舱和返回舱就要 “分手” ,推进舱会在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下被烧毁,返回舱则继续下降。这个时候返回舱就要找到进入大气层最正确的 “姿势” ,也就是建立正确的再入姿态角。这个角度可太重要啦,如果角度太小,返回舱就会从大气层边缘擦过,回不了家;要是角度太大,返回舱返回速度太快,就会像流星一样在大气层中被烧毁。所以返回舱的推进子系统得好好工作,才能确保飞船能安全准确地返回大气层。

 穿越大气层的炽热考验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大约 100 千米的时候,它就要开始再入大气层啦。这时候它的速度高达 7.9 千米 / 秒,这么快的速度和大气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剧烈的摩擦,摩擦带来的热能让返回舱瞬间变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大火球。但不用担心,返回舱设计了多种热防护措施,完全可以解决高温问题。最让人担心的是,返回舱周围产生的一层等离子气体,这层气体会把电磁波都给挡住,这个时候返回舱就会与地面失去联系,出现 “黑障” 现象。这种情况会持续大约 240 秒,不过别担心,等到返回舱距离地球大概 40 千米的时候,这个 “黑障” 就会神奇地消失了,地面测控部门就又能重新找到返回舱的位置了。

保障安全的关键角色:降落伞 

▲降落伞平稳降落

当返回舱降至离地面约 10 公里时,回收着陆系统就开始工作了。先是弹出伞舱盖,然后陆续弹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小小的引导伞先出来打个前哨,接着减速伞出来帮忙减速,最后主伞登场。它们的面积是不断增大的,能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再到 1000 多平方米。

为什么降落伞要分别打开呢,全部展开岂不是减速更快吗?原来,因为主伞足有1200平方米,要是一下子全部打开,空气会把伞崩破,所以设计师们设计了这样一套三级开伞程序,先部分打开后再完全展开,这样可以降低开伞时的过载,减少航天员的不适感。先是打开的引导伞,然后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减速伞工作一段时间后和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 1200 平方米的大主伞。从距离地面 8000 米左右到 6000 米的过程中,返回舱的速度就能从 90 米 / 秒降到 8 米 / 秒左右。此外,为了确保安全,返回舱还配备了备份伞,如果主伞系统出现故障,系统会自动判断并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在整个降落过程中,除了降落伞,返回舱还配备有反推发动机和座椅系统等着陆缓冲装置,这些装置在返回舱下降到接近地面时发挥作用,进一步降低着陆冲击载荷,为航天员提供额外的减震和缓冲保护。

航天员们的返回之旅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从太空到地球,返回舱返回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且紧密相连。一次成功的返航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进步的有力见证,还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为航天事业的发展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推荐阅读
“抗生素工厂”搬上太空,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内“养细菌”
2025-04-23 北京日报客户端
航天员是怎样练成的?听专家为你划重点!
2024-01-09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将于10月31日返回地球,中国航天员出征进入常态化
2023-10-31
着陆器与航天员分头行动?来看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还说了啥
2023-07-27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