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尹双慧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一类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无声的“杀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状态会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细,从而影响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血液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同样会造成脑出血。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催化剂”
高血脂,即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会在动脉壁上沉积,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这些斑块一旦破裂,会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高血脂患者应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服用降脂药物等方式,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三、吸烟:血管内皮细胞的“毒药”
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危险因素。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还会导致血管痉挛,心肌损伤,从而增加冠心病的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要高得多。因此,戒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糖尿病:血糖升高,血管受损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血管阻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其合并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几率要高于其他人群。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五、不良生活习惯:健康的“隐形杀手”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过量饮酒等,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缺乏运动会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血压升高;高盐、高油、高糖饮食可导致血脂升高、血压升高;过量饮酒则会损害心脏功能,增加冠心病的风险。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六、肥胖:加重心脏负担的“累赘”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常伴有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血容量和心脏排血量增加,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肥胖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问题。因此,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龄与遗传因素:无法改变的“宿命”
年龄和遗传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壁会逐渐变得硬化和狭窄,血液流动受阻,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遗传因素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家族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虽然年龄和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医疗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八、其他危险因素:不容忽视的“细节”
除了上述主要危险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等。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问题。因此,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肥胖、年龄与遗传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细节因素。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医疗干预,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作者单位:邯郸邯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