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海荣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四季养生中,调理脾胃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季节调理脾胃的智慧,结合科学视角进行阐述。
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作用;胃主受纳,负责腐熟水谷。二者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五脏得到水谷精微滋养的多少。而五脏只有得到充足的滋养,气血调和,人的生理和精神活动才能维持正常。
脾胃功能强健,气血供应充足,脏腑的功能较强,身体状态就会比较好。相反,脾胃虚弱则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四季调理脾胃的智慧
春季调理脾胃
春季是万物复苏之季,人体气机需顺应自然升发。中医认为,肝主春,春季肝脏活跃,脾脏与之相通应。调理脾胃时,首要任务是舒畅肝气、调畅情志。在饮食方面,应以温、软、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刺激脾胃,可适量食用小米、燕麦、红豆等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生活习惯上,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脾胃蠕动和消化。同时,春季易发“肝郁”,需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冥想、呼吸练习、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夏季调理脾胃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散,内脏相对虚弱。此时若过食生冷肥腻,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症。因此,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适量食用山药、茯苓、扁豆、红枣等健脾和胃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之品。生活习惯上,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促进脾胃蠕动消化。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此外,中医理疗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艾灸足三里、神阙、天枢等穴位,可辅助健运脾胃,促进身体健康。
秋季调理脾胃
秋季气候渐燥,燥邪易伤肺耗阴,内生虚热可累及肠胃,诱发胃火亢盛。此时调理脾胃,需注重润燥养肺。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多吃百合、葡萄、梨等清润易消化的果蔬,以及玉竹、沙参、木耳、芝麻、莲藕、蜂蜜等养阴生津之品,以防秋燥。同时,适量食用健脾和胃的食物,促进脾胃健康。生活习惯上,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助脾胃蠕动消化。此外,秋季干燥,需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伤脾胃。中医理疗方面,可通过推拿脾胃经络、穴位贴敷等方式,刺激脾胃功能,调理脾胃健康。
冬季调理脾胃
冬季寒冷干燥,若饮食不慎,易损脾胃阳气,引发腹泻等症。调理脾胃,需注重温阳散寒、补益气血。饮食方面,应选温暖易消化之物,适当增加肉类摄入以御寒,同时避免燥热刺激及熏烤食品。山药、茯苓、扁豆、红枣等健脾和胃之品,可适量食用。生活习惯上,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脾胃蠕动消化。腹部保暖尤为重要,避免受凉伤脾胃。中医理疗方面,艾灸足三里、神阙、天枢等穴位,可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寒者。冬季调理脾胃,需综合饮食、生活习惯及中医理疗等多方面进行。
科学视角下的脾胃调理
从科学视角来看,脾胃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现代研究也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的运动以及良好的情绪状态都有助于维护脾胃健康。
例如,规律的饮食可以确保脾胃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良好的情绪状态则有助于减少应激反应对脾胃的不良影响。
结论
中医季节调理脾胃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结合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采取针对性的饮食调养、生活习惯调整、情志管理以及中医理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脾胃,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