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玉梅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人们都有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创伤。这些创伤可能源于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等多种原因。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创伤可能导致出血过多、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正确的止血带使用方法和包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创伤急救中正确使用止血带和进行包扎,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行动,挽救生命。
一、止血带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止血带
止血带是临床中常用的止血用具之一,主要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在选择止血带时,应优先选择较粗且弹性较好的橡皮管或专业的急救止血带。如果没有专业的止血带,也可以使用干净的布条、领带等物品代替,但要确保其干净、结实。止血带的宽度也要适中,一般来说,止血带宽度应为7~10厘米,以减少因压力集中导致的组织损伤。
(二)确定绑扎位置
止血带应绑扎在伤口近心端,即靠近心脏的一侧。绑扎位置的选择对于止血效果至关重要。例如,如果是上肢出血,止血带应绑扎在上臂的上1/3处;如果是下肢出血,止血带应绑扎在大腿的中上1/3处。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断动脉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止血带不能扎在上臂的中1/3处,以免损伤神经。
(三)正确绑扎止血带
在绑扎止血带之前,应在捆扎部位处用绷带、三角巾或干净的布等作为衬垫,避免损伤皮肤。将止血带平整地缠绕在肢体上,拉紧止血带,使其紧贴皮肤,但不要过紧或过松。过紧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过松则无法达到止血效果。绑扎后,应使用固定装置(如卡扣或魔术贴)将止血带固定牢固,防止松动。
(四)标记时间和定期放松
在绑扎止血带后,应立即在止血带旁边或伤者身体明显部位标记上止血带的绑扎时间。止血带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一般情况下,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应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若超过此时间,可能导致肢体坏死,放松止血带需谨慎操作,放松时要缓慢,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如出血未得到控制,应立即重新绑扎止血带。
二、包扎技术的正确应用
(一)包扎的基本原则
包扎是创伤急救中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包括迅速、准确、轻柔、牢固。包扎时应迅速发现和暴露伤口,用碘酒、酒精或碘伏对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注意不让消毒液进入伤口。然后用消毒纱布块或干净的敷料覆盖伤口,避免继续污染。包扎时要动作敏捷、准确、轻柔,不要碰撞伤口以免引起疼痛、出血和感染。
(二)常用的包扎方法
环形包扎法,作为绷带包扎的基础,广泛应用于起始和结束包扎,尤其适合手腕部及粗细均匀的肢体。操作时,先固定伤口敷料,绷带以45度角斜绕一圈后压入环形圈内,再加压绕4~5圈,确保绷带超出敷料边缘,最后剪去多余绷带并固定。螺旋包扎法则适用于粗细一致的肢体和躯干。同样先固定伤口敷料,按环形法缠绕两圈后,从第三圈开始以螺旋形上缠,每圈覆盖前圈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最后以环形结束,包扎时应均匀用力,确保敷料被完全遮盖。螺旋反折包扎法则专为粗细不均的肢体设计。操作与螺旋包扎法相似,但每圈绷带需反折,覆盖前圈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折返时应避开伤口,最后以环形结束。“8”字包扎法特别适用于手掌、踝部及关节处。从腕部开始环行缠绕两圈,再经手和腕以“8”字形缠绕,每周覆盖上周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最后环形包扎两周固定,包扎关节时应上下“8”字形缠绕。三角巾包扎法广泛适用于头部、胸部、腹部和四肢。以头部包扎为例,将三角巾底边对折后,顶角对准脑后正中线,两底角从前额齐眉处经双耳上方拉向枕部交叉并压紧,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将多余部分塞入包好的三角巾内。
三、结论
创伤急救中的止血带使用和包扎技术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通过掌握正确的止血带使用方法和包扎技术,我们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有效控制出血,减少伤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急救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安全保障能力,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