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婧
胃炎是西医病名,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属于中医“胃痛”“胃脘痛”或“胃痞”的范畴。在中医视角下,胃炎的发生与脾、胃、肝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将胃炎分为多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提出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胃炎的中医分型
1. 寒邪犯胃证
症状:胃脘部冷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食欲差,便溏或稀,舌质淡,苔白,脉沉紧等。
调理方法:治宜温中散寒、止痛解痉。常用中药方剂如良附丸加减,寒邪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食滞明显者,可配伍半夏、神曲、鸡内金等。
2. 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闷,脘痛及至胁肋部疼痛,嗳气,情绪激动而易发,舌红苔薄白,脉沉弦等。
调理方法:治宜疏肝理气、宽胸和胃。常用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减。
3. 饮食积滞证
症状:胃脘胀满,痛处拒按,反酸频繁,甚则呕吐,舌质红,苔白而厚腻,脉滑等。
调理方法: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常用中药方剂如保和丸加减。
4. 脾胃湿热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口苦,口气较重,食少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调理方法:治宜清热化湿。常用中药方剂如三仁汤或温胆汤加减。
5. 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部隐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而出现裂纹、无苔,脉细数等。
调理方法:治宜养阴生津。常用中药方剂如益胃汤加减。
6. 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脘部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受凉后疼痛加重,四肢困倦,舌苔淡胖、有齿印,脉沉弱等。
调理方法: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常用中药方剂如黄芪建中汤加减。
7. 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痛,胁肋疼痛,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调理方法:治宜清肝和胃。常用中药方剂如化肝煎合左金丸。
8. 胃络瘀阻证
症状:胃脘痞满,痛有定处,如针刺,舌质暗红、有瘀斑,脉弦涩等。
调理方法:治宜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方剂如失笑散合丹参饮。
二、胃炎的中医症状概述
胃炎在中医视角下的症状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疼痛:胃脘部疼痛是胃炎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等,疼痛可因寒邪、饮食、情绪等因素而加重。
2. 胀满: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可能加重,伴有嗳气、反酸等症状。
3. 食欲不振:由于胃部不适,患者往往出现食欲不振、纳呆等症状。
4. 大便异常:可表现为便溏、稀便或便秘等,与胃炎的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
5. 其他症状:如口苦、口臭、口干、手足心热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胃炎的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
三、胃炎的中医调理方法
1. 中药调理
辨证施治:根据胃炎的类型和病情轻重,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寒邪犯胃证选用良附丸加减,肝气犯胃证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等。
整体调理:中药可以整体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胃部的内环境,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2. 饮食调节
饮食有节:避免过饥过饱、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
清淡易消化: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山药、南瓜等,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或滋生湿热。
3. 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如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以调理脾胃功能。
推拿:通过按摩腹部和背部穴位,如脾俞、胃俞等,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情志因素与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焦虑、抑郁、恼怒等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从而引发或加重胃炎。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对于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情志疗法:可采用一些中医情志疗法,如情志相胜法,以喜胜忧等,舒缓情绪、放松心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视角下的胃炎分型多样、症状复杂,但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结合中药调理、饮食调节、针灸推拿、情志调节和运动养生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治疗胃炎并防止其复发。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调理。
(作者单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