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巍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常见且危急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以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特点,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急诊护理就像一根生命接力棒,每一环的紧密衔接都至关重要,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本文旨在深入科普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的全过程,揭示这场生命接力赛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一、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其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的胸痛、胸闷,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和猝死。由于心肌细胞的坏死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
二、急诊护理的生命接力赛
1. 快速识别与初步评估
急诊护理的第一步是快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如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一旦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初步判断心脏的电生理状况。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2. 紧急救治措施
吸氧: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缺氧,因此及时吸氧是缓解病情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提高动脉氧分压,可以限制梗塞范围的扩大,并间接起到止痛、镇静的作用。
药物治疗:在等待进一步治疗的同时,应立即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以缓解心绞痛,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可给予镇痛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等,以控制病情进展。
3. 建立静脉通道
建立静脉通道是急诊护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为后续的药物治疗和急救措施提供了必要的通路。护士应迅速而准确地完成静脉穿刺,确保药物能够及时、有效地输入患者体内。
4. 转运与交接
在初步救治措施完成后,患者应立即被转运至具备心脏介入手术条件的医院。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病情稳定。同时,与接收医院的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提前做好接收准备。到达接收医院后,急诊护士需与导管室护士进行详细的病情交接,确保治疗的连续性。
5. 导管室急救护理
导管室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的关键环节。在这里,医生将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必要的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导管室护士需密切配合医生操作,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密切观察:导管室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疼痛程度等主观感受。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并发症处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出血、低血压等。导管室护士需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升压等,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6. 术后护理与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仍需接受一段时间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这包括卧床休息、饮食调理、心理支持等方面。
卧床休息: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肌恢复。同时,护士需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护理,如翻身、洗脸、刷牙等。
饮食调理:术后患者应给予低脂、低盐、高蛋白的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和心肌恢复。同时,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急诊护理中的团队协作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过程。从急诊科医生、护士到导管室医生、护士,再到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共同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此外,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应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过程,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
四、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赛。在这场接力赛中,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衔接都至关重要。通过快速识别、紧急救治、转运交接、导管室急救护理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