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吴继蓉
当采血针刺破指尖时,一滴血能揭露机体是否贫血、感染、过敏,甚至暗示肿瘤的蛛丝马迹。血常规作为最普及的医学检查,看似简单的20多项数据,实则隐藏着人体免疫、造血、代谢三大系统的运行日志。
一、血常规的“三重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系统:机体的“氧运输兵团”
血红蛋白(HGB):成年男性<120g/L、女性<110g/L提示贫血,需区分类型。
缺铁性贫血:MCV<80fL,常见于铁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如月经量过多或消化道出血。
巨幼细胞贫血:MCV>100fL,反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特殊警示:血红蛋白>160g/L,需警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栓风险增加3~5倍。
白细胞系统:免疫防御的“生化军团”
中性粒细胞:占比50%~70%,细菌感染时绝对值>10×10⁹/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化疗后<1.5×10⁹/L感染死亡率达30%。
淋巴细胞:绝对值>4×10⁹/L常见于病毒感染及传染病恢复期,持续升高需排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0.5×10⁹/L提示过敏状态,>1.5×10⁹/L需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血小板系统:血管系统的“修复工程队”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100~300)×10⁹/L,<50×10⁹/L自发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450×10⁹/L需警惕骨髓增殖性疾病。
体积参数(MPV):>12fL提示血小板破坏加速(如ITP),<9fL可能为骨髓增生异常。
二、数值异常的“组合密码”:从数据到诊断
1. 感染识别:细菌VS病毒
细菌感染: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C反应蛋白↑。
病毒感染:白细胞正常或↓ + 淋巴细胞↑ + 单核细胞↑(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10%)。
2. 贫血溯源:营养缺乏VS骨髓病变
缺铁性贫血:HGB↓ + MCV↓ + 血清铁蛋白↓。
再生障碍性贫血:HGB↓ + 白细胞↓ + 血小板↓(三系减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CV↑ + 血小板大小不均(PDW>18%)。
3. 肿瘤预警:不可忽视的“三高一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显著↑(常>50×10⁹/L)+ 嗜酸/嗜碱粒细胞↑ + 血小板↑。
淋巴瘤:淋巴细胞绝对值持续>5×10⁹/L + 乳酸脱氢酶(LDH)↑。
多发性骨髓瘤:血红蛋白↓ + 血涂片见缗钱状红细胞 + 球蛋白↑。
三、常见误区:别被“箭头”牵着走
1. 轻微异常≠患病
女性月经期血红蛋白下降10~20g/L属生理现象;剧烈运动后白细胞可短暂升至20×10⁹/L,无须恐慌。
2. 单项异常需结合“上下文”
血小板单独降低可能提示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但若伴有脾大,需排查肝硬化或骨髓纤维化。
3. 动态监测比单次结果更重要
白细胞从4×10⁹/L渐降至2×10⁹/L,比稳定在3×10⁹/L更危险,提示骨髓抑制进展。
四、特殊人群的“血常规画像”
1. 孕妇:生理性贫血的“障眼法”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导致血红蛋白稀释性下降,妊娠期血红蛋白≥100g/L为生理性稀释,<100g/L需启动铁代谢评估
2. 儿童:年龄相关的“正常波动”
新生儿出生时血红蛋白可达180g/L,4个月时生理性降至90~110g/L;5岁以下儿童淋巴细胞比例天然偏高(可达60%)。
3. 老年人:警惕“隐匿性血液病”
老年人轻度贫血(HGB 90~110g/L)常被归咎于衰老,实则可能是结肠癌、慢性肾病的前兆。
五、进阶技能:看懂血涂片“密语”
红细胞形态
靶形红细胞→地中海贫血
泪滴样红细胞→骨髓纤维化
裂红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白细胞异常
幼稚细胞>5%→急性白血病可能
毛细胞→毛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聚集:采血不畅可能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需重新采血验证。
六、结语:血常规是健康的“晴雨表”,而非“判决书”
解读血常规,既要理解单个符号的含义,更要把握符号间的关联逻辑。记住:箭头指向异常时,请交给医生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数值正常也需定期复查,某些血液病早期可能仅有细胞体积变化(如MCV逐渐增大)。指尖那一滴血,既是健康的预警哨兵,也是科学管理健康的起点。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