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相凤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现代医学在急性期救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脑梗后患者的恢复并不止于“抢救回来”,而更依赖系统、科学、持续的康复护理。很多患者家属以为,脑梗发作后只要治疗及时、症状缓解就算“痊愈”了。其实不然。脑梗患者即便生命体征稳定,也常常遗留语言不清、肢体偏瘫、吞咽困难、认知下降等后遗症。康复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重拾尊严,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那么,脑梗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护理?
早期康复要“敢动”但不“乱动”
脑梗发生后,多数患者会经历一个“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前7~14天,这一阶段治疗以保命为主,包括控制脑水肿、稳定血压、预防并发症等。很多家属在此阶段对“活动”心存恐惧,担心一动就“复发”。实际上,只要病情允许,早期、适度的康复活动反而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卧床超过一周者更容易出现肺炎、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延迟康复窗口期。在医生评估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和家属可从床上肢体被动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坐起、站立,最后是辅助行走。康复初期不求“走得远”,关键是激活肌肉、刺激神经、防止关节僵硬。
语言训练和吞咽训练
部分脑梗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发音困难、说话含糊,甚至无法表达需求。此时应及时介入语言训练,可以从简单发音、模仿、命名物品开始,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重建语言神经通路。
如果伴随吞咽障碍,应由康复医师进行评估,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切勿急于喂水喂饭,以免引发呛咳、吸入性肺炎。初期可采用冰刺激法、喉部提升训练、唇舌协调练习等,逐步恢复吞咽能力。
肢体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有计划地锻炼
脑梗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偏瘫,即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或瘫痪。康复训练需因人制宜,遵循“从简到繁、从静到动”的原则,包括:
被动运动:早期由护理人员或家属辅助抬动手脚、弯曲关节,防止肌肉萎缩;
主动运动:病人逐步尝试自主抬手、握拳、抬腿等;
坐立训练:增强平衡能力,防止因久卧而跌倒;
步态训练:借助助行器或他人协助,尝试站立和行走。
饮食护理:合理搭配,控制“三高”
低盐低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少吃油炸、动物脂肪。
多蔬果高纤维:补充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促进血管弹性。
适量蛋白质:如鱼类、豆制品、蛋类,有利于组织修复。
控制热量:预防肥胖,尤其注意晚餐不宜过饱。
按需补液:多饮水防便秘、防血液黏稠,但心衰患者需限水。
心理护理:理解、陪伴、鼓励
许多脑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出现情绪波动,常见的有抑郁、焦虑、易怒、失落。尤其是突如其来的身体功能丧失,让患者感到无助,甚至拒绝配合康复。建议家属耐心倾听,给患者表达不满的空间,不打断、不批评;设定小目标,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步骤,每完成一步都给予肯定;避免冷落或过度照顾,既不应将患者排除在日常之外,也不应全权包办,防止“学会无助”;鼓励患者社交,帮助重建生活信心。如果抑郁症状明显,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可配合药物治疗。
并发症预防:护理中必须时刻警惕
坠积性肺炎:注意翻身拍背、吸痰、保持口腔清洁。
褥疮(压疮):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床单干燥,使用气垫床。
深静脉血栓:鼓励下肢活动或使用弹力袜。
尿路感染: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注意私密部位清洁。
便秘:鼓励饮水、适当活动,必要时使用通便药物。
居家康复与再发预防
家属协助制订长期康复计划,包括规律服药,不擅自停药;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坚持康复训练,记录康复日记;适度劳作,远离劳累;定期复诊,评估功能恢复。
脑梗患者再次发作的风险较高,预防复发同样是护理重点。戒烟限酒、控制“三高”、保持情绪稳定、适度锻炼,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脑梗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场可能长期改变生活轨迹的考验。从急救到住院,从康复到回归社会,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科学的护理、坚定的意志和温暖的陪伴。医学的力量可以打开生命的窗口,而护理的力量,才是帮助患者一步一步走回生活的路。护理不仅仅是照顾生活,更是一场关于功能、尊严与希望的重建。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