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阳小华
在医学领域,胃肠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胃肠镜检查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对消化系统疾病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医学检查方法。
胃肠镜检查的基本概念
胃肠镜检查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对胃肠道进行观察和诊断的医疗程序。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疾病,如胃炎、溃疡、肿瘤等。胃肠镜包括胃镜和肠镜。胃镜主要是检查食管、胃部、十二指肠球部这些部位的病变;肠镜则是从肛门进入一直到达回盲部,检查肠道黏膜以及肠腔内是否有炎症、息肉、肿瘤等。
胃肠镜检查的过程是,医生会将一根细长的软管内窥镜通过口腔或肛门插入胃肠道。内窥镜上装有摄像头,可以实时传输图像到显示器上,帮助医生清晰地观察到胃、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内部情况。根据需要,医生还可以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活检,即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析。这种检查通常在局部麻醉或轻度镇静下进行,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
许多胃肠道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通过胃肠镜可以及时发现病变,如早期胃癌、肠癌等。早期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据统计,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则显著降低。胃肠镜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胃肠道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一些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如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血等,胃肠镜检查能够明确病因,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通过胃肠镜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病变部位的情况,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肠镜检查还可以在检查过程中进行一些治疗操作,如切除息肉、止血等,避免了进一步手术的创伤和风险。对于一些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和监测措施,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胃肠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进行胃肠镜检查前,患者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通常需要在检查前一天开始禁食,并清空肠道,以确保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胃肠道的情况。检查前一天最好吃流食,检查开始前需要将大小便排空。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喉部不适、腹部胀气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会在数小时内自然消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程度,选择局部麻醉或轻度镇静下进行检查,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检查后,患者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并遵循医嘱进行后续处理。刚做完检查胃肠黏膜可能会受到损害,此时应避免辛辣、生冷或刺激性食物,太咸、过甜、过酸的食物,以促进胃肠道恢复。饮食上可以喝牛奶或小米粥等流质食物,以促进消化和恢复。
胃肠镜检查的频率与选择
胃肠镜检查的频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一般而言,检查结果正常且无胃肠道疾病症状者,可每3~5年检查一次。但若出现胃肠道疾病症状,或医生怀疑有相关疾病,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检查频率。例如,慢性肠道疾病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可能需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胃癌、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则可能需每年进行胃镜检查。
在检查方式上,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普通胃肠镜、无痛胃肠镜或胶囊内镜。无痛胃肠镜需麻醉师评估,费用较高,但能减轻患者痛苦。胶囊内镜则可吞下后观察全胃肠道,但价格昂贵且无法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因此,在选择检查方式和频率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
结论
胃肠镜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消化道疾病诊断手段,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于有症状的患者还是高危人群,都应该重视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适时进行这项检查。通过胃肠镜检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省桂林市灵川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