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阎霜
荨麻疹,这种又红又痒、来去无常的皮肤问题,虽然在临床上常被归类为“常见病”,但对许多患者而言,却是久治不愈的“心病”。它不仅干扰睡眠、影响生活质量,还容易因治疗思路单一、重控制轻调理而反复缠身。现代医学多将荨麻疹视为一种过敏反应或免疫异常,治疗上主要依靠抗组胺药、激素类药物暂时缓解症状,效果虽快,但往往停药即复发。很多人因此感叹:“止痒是治表,根本治不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注重从体质、脏腑、气血等角度探索病根,追求标本兼顾、内外调和。
荨麻疹的表象与“根源”
荨麻疹,也叫“风疹块”或“风团”,表现为皮肤突发红斑、瘙痒、风团样丘疹,有时成片,有时零星,常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又反复出现,部分人伴随腹胀、失眠、情绪波动等不适。中医认为,荨麻疹属于“瘾疹”“风疹块”等范畴,虽发于皮肤,但病根多在脏腑、气血和体质,常与风邪、湿邪、血热、脾虚、气滞等因素相关。“治皮不治里”,只能短期缓解;“治表不治本”,便难断其根。
中医怎么看荨麻疹的“隐形根源”
1.风热犯表型:多见于春夏季节,常因吹风受热、辛辣食物、作息不规律引发。症状除皮肤红痒外,还有口干、便秘、烦躁、发热等。可以使用清热解毒、散风止痒的中药,如薄荷、荆芥、连翘、蝉蜕等,帮助身体“降火气”,减轻瘙痒。
2.风寒束表型:冬天或接触冷水后发作加重,皮肤上的风团颜色偏白,患者常常怕冷、手脚冰凉、舌头颜色淡。此时需要“祛寒、暖身”,中药上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桂枝等温阳散寒的药物,配上热姜茶或热水泡脚,能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3.脾虚湿盛型:患者通常体质偏虚,尤其是脾胃功能不好,湿气容易堆积在体内,久而久之也会反映到皮肤上。表现为风团反复、腹胀、食欲差、大便稀等。可以使用白术、茯苓、陈皮、藿香等健脾祛湿的中药,配合清淡饮食、早睡早起,帮助身体“把湿排出去”。
4.血热瘀阻型:多见于反复多年、病情较重的荨麻疹患者,晚上瘙痒明显,皮肤变粗、甚至有色素沉着。中医认为是血液运行不畅所致。可以用丹皮、赤芍、生地、川芎等中药,帮助身体“降内火、活血脉”,减轻皮肤不适。
5.肝郁气滞型:患者常伴有胸闷、易怒、失眠,中医认为是“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香附、茯苓等,帮助调理情绪、缓解压力。也可搭配冥想、深呼吸、散步等放松心情,情绪一通,皮肤也会好起来。
中药治疗的优势:治标+治本,调体质、防复发
整体调理,兼顾内因外因:中药不仅针对皮肤瘙痒等表面症状,更通过调脏腑、和气血、驱风邪,纠正身体的“失衡状态”,从根本上提高抗病能力。
个性化配方,更贴近个体需求:每个患者的病因、体质、诱发因素不同,医生辨证配伍中药,精准调理,避免“一药治百病”的滥用模式。
辅助修复皮肤屏障,改善反应性:中药如黄芪、白术、当归等具有调免疫、抗过敏、修复微循环的作用,可帮助改善敏感肤质,提升皮肤耐受性。
兼顾情绪调节,提高睡眠质量:很多荨麻疹患者因瘙痒而烦躁、失眠。中药常配合安神药如酸枣仁、合欢皮等,有助于睡眠,减少情绪诱发。
中药外治法:内服之外的加分项
中药熏洗:使用苦参、地肤子、黄柏等药煎水熏蒸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止痒的作用。
药粉干敷或湿敷:可缓解风团、丘疹。
针灸调理:刺激曲池、血海、大椎等穴位,调节免疫反应、平衡气血。
艾灸:用于脾虚、阳虚型荨麻疹,温经散寒、提升卫气。
日常管理:避免诱因、护肤养正
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海鲜、花粉、某些化妆品、冷风、热水等;饮食清淡,少辛辣油腻,尤其是在发作期;规律作息,减少熬夜与情绪波动;避免抓挠,保护皮肤屏障;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定期随访,评估体质改善情况。
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根源,往往藏在体内的脏腑失调、免疫失衡、气血不畅中,中医强调“皮肤是内在状态的窗口”,中药治疗的意义,不仅是止痒,更是通过调理体质,重建身体与外界的平衡。在面对荨麻疹这个看似“小毛病”的顽症时,我们需要从“看见风团”转向“理解体质”,从“抑制症状”转向“调理根本”。中医提供了一种慢而稳的方式,让我们不仅能够战胜皮肤上的不适,更让身体回归本应有的稳定与健康。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