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胡盼
在众多脑部疾病中,有一种病变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人们的大脑中,它既没有明显症状,也难以被察觉,却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破裂,引发出血,甚至瞬间夺走生命。这种危险隐患,就是颅内动脉瘤。它被称为“定时炸弹”,也被比作大脑中的“隐形杀手”。不少人直到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剧烈头痛甚至昏迷送医时,才被医生告知是动脉瘤破裂。但其实,动脉瘤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往往是在脑中悄然形成、缓慢增大,而我们浑然不觉。了解它、识别它、管理它,正是预防悲剧发生的第一步。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本质上是一种血管壁的结构异常。正常情况下,动脉血管壁由多层组织构成,能够承受血流压力,但某些位置由于先天缺陷、长期高血压或血管退行性病变,局部血管壁可能变薄、弹性变差,逐渐鼓出一个囊状膨胀,这个膨胀的部位就叫动脉瘤。
当动脉瘤出现在脑部动脉上,就称为“颅内动脉瘤”。它多数呈“囊状”,形似小气球,通常直径几毫米到2厘米不等,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前循环的分叉处,如大脑前动脉与交通动脉交汇处、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等位置。
动脉瘤是如何“潜伏”在脑中的
先天性血管壁缺陷:部分人天生动脉分叉处缺乏弹力纤维,结构薄弱,容易鼓出瘤体。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加速瘤体扩大。
吸烟:吸烟者的动脉壁退行性改变更明显,动脉瘤发生率高于非吸烟者。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若有人患有动脉瘤,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也会显著升高。
女性与中老年人:女性动脉瘤发生率略高,尤其是在50岁以上人群中更常见。
动脉瘤破裂前的预警信号
动脉瘤在未破裂前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在个别情况下,体积较大的动脉瘤可能会压迫周围脑组织或神经,出现反复偏头痛、眼后痛;单侧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或视力下降;复视,即看东西出现双影;面部麻木、说话不清或吞咽困难;偶发癫痫样发作或意识短暂模糊。
这些症状虽非动脉瘤所特有,但如果出现在40岁以上人群、伴有高血压或吸烟史者身上,或症状呈持续加重趋势,应引起重视,及早就医检查。
一旦动脉瘤破裂,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前所未有的剧烈头痛,被称为“雷击样头痛”,常伴随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需立即急救处理。
如何检查出动脉瘤
CTA(头颅CT血管成像):快速、无创、灵敏度高,适用于急诊排查。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无辐射、适合动脉瘤筛查或随访。
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被视为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和血流情况,但属有创检查,多用于术前评估。
如何治疗动脉瘤
是否治疗动脉瘤,需根据其大小、位置、是否有症状、患者年龄及整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通常情况下,直径小于5mm、无症状、位于不易破裂区域的动脉瘤,可选择定期随访;大于7mm、有症状或快速增大的动脉瘤,建议积极干预;已破裂的动脉瘤,属于神经外科急症,必须紧急手术治疗。
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开颅夹闭术:在显微镜下通过开颅手术,用金属夹封闭动脉瘤根部,防止再次出血。
血管内栓塞术:通过导管进入血管,在动脉瘤内填充金属圈(弹簧圈)或支架,封闭血流入口,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较常用的微创治疗方式。
日常如何预防动脉瘤形成与破裂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必须规律用药,将血压长期控制在安全范围。
戒烟限酒:尼古丁和酒精会加剧血管壁损伤,是动脉瘤发展的助推器。
控制情绪:避免激烈的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稳。
避免剧烈用力:便秘时用力排便、举重、剧烈咳嗽等,都可能诱发瘤体破裂。
均衡饮食与适度锻炼:维持血管弹性、控制体重,预防动脉硬化。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做头颅影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动脉瘤就像埋藏在大脑深处的一枚“定时炸弹”,平时或许毫无声响,一旦引爆,其后果极其严重。然而,我们不必因未知而恐惧,也不必讳疾忌医。医学的进步已经让动脉瘤成为可筛查、可管理、可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提高认知,了解自己的风险,掌握预警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判断、早干预。这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更是对生命的一种主动守护。当你了解了动脉瘤真正的面目,它就不再是“隐形的威胁”。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