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娇
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其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多形性皮损(如红斑、丘疹、渗出)及易复发的特点,长期困扰着大量患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及精神因素等多重交互作用。本文将系统解析湿疹的发病机制,并结合权威医学指南,提供科学、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帮助患者实现从症状控制到长期管理的目标。
一、湿疹的发病机制
湿疹的发病机制呈现“多因素协同作用”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核心环节:
1.遗传易感性
家族遗传是湿疹发病的核心风险因素。研究显示,若父母一方患有湿疹,子女患病风险增加2~3倍;若双方均患病,风险则升至50%以上。这可能与皮肤屏障相关基因(如丝聚蛋白基因FLG突变)的遗传缺陷相关,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先天薄弱,易受外界刺激。
2.免疫系统紊乱
湿疹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Th2型免疫应答亢进,表现为IL-4、IL-13等细胞因子过度分泌,驱动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同时,皮肤常驻菌群失衡(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可进一步激活固有免疫,形成“炎症-屏障破坏”的恶性循环。
3.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过度清洁、使用碱性皂基产品或环境干燥,均会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导致经皮水分丢失(TEWL)增加,使皮肤更易受外界刺激物(如尘螨、花粉)渗透,诱发炎症。
4.环境与生活方式触发
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可直接诱发或加重湿疹:寒冷干燥或湿热环境均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接触洗涤剂、消毒剂、金属镍等过敏原,以及与羊毛、化纤衣物摩擦,均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定植,可释放超抗原,加重炎症反应。
二、湿疹的应对方法
针对湿疹的复杂病因,需采取“分级管理+个体化治疗”的综合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1.基础治疗:强化皮肤屏障
使用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甘油等成分的保湿剂,每日至少2次,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效果最佳;选用pH5.5-6.5的弱酸性洁面产品,避免热水烫洗及过度搓揉。
2.药物治疗:精准分级干预
急性期以收敛、止痒为主,可选用3%硼酸溶液冷敷、炉甘石洗剂;亚急性期采用氧化锌油、他克莫司软膏(0.03%浓度用于儿童,0.1%用于成人);慢性期使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短期控制,随后过渡至非激素类制剂维持。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10mg/d)或西替利嗪(5mg/d)缓解瘙痒;中重度患者,可考虑环孢素、度普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
3.物理治疗:辅助缓解症状
每周2~3次窄谱UVB光疗,可抑制T细胞活化,减少IL-4、IL-13分泌,适用于慢性顽固性湿疹;冷喷治疗通过低温收缩血管,减轻红斑、水肿,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4.生活方式干预:规避诱发因素
通过食物日记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避免已知过敏原(如牛奶、鸡蛋、海鲜);使用除湿机保持室内湿度40%~60%,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减少尘螨滋生;通过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降低神经源性炎症风险。
5.特殊人群管理
婴幼儿:优先选择无香料、无防腐剂的保湿剂,避免使用含丙二醇的护肤品。
孕妇:外用糖皮质激素仅限于弱效制剂(如氢化可的松),避免口服药物。
老年人: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慎用免疫抑制剂。
三、治疗误区与注意事项
1.激素恐惧症:规范使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安全有效,长期滥用强效激素才可能导致皮肤萎缩。
2.过度忌口:仅需规避明确过敏食物,盲目忌口可能加重营养不良,反而削弱皮肤屏障。
3.热水烫洗:高温虽可暂时缓解瘙痒,但会破坏皮肤屏障,形成恶性循环。
四、结论
湿疹的反复发作本质上是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系统失衡的动态表现。通过强化保湿、精准用药、规避诱因及长期管理,可显著降低复发频率。患者需树立“主动管理”理念,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未来,随着生物制剂及靶向疗法的进展,湿疹的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但当前阶段,综合管理仍是控制病情的核心策略。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