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海芬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民间俗称“缠腰龙”,患者先有水疱伴剧痛,后神经痛难缠。了解其难缠原因,对患者、医生及社会预防意义重大 。
一、发病机制复杂,神经损伤严重且修复难
(一)病毒直接损伤神经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潜伏在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重新激活并沿神经纤维扩散,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破坏神经髓鞘和轴突,严重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从而引发剧烈疼痛。
(二)炎症反应加剧神经损伤
病毒激活后,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素。这些炎症介质不仅会进一步损伤神经组织,还会导致神经周围组织水肿和充血,压迫神经纤维,加剧疼痛感。同时,炎症介质还会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增加疼痛敏感性。
(三)神经修复异常
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可能出现异常,如神经纤维再生不完全或错位生长,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异常修复的神经纤维可能形成神经瘤,持续产生异常电信号,引发慢性疼痛。而且,神经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瘢痕组织也可能压迫神经,加重疼痛。
(四)免疫系统反应过度
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免疫系统可能过度反应,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和炎症介质,攻击自身神经组织。免疫反应过度导致神经组织持续受损,疼痛信号持续传递。免疫系统还可能错误识别正常神经组织为外来病原体,引发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五)疼痛信号传导异常
神经损伤后,疼痛信号传导通路发生改变,如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中枢敏化指脊髓和大脑对疼痛信号的敏感性增加,外周敏化指受损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这些改变导致即使轻微刺激也能引发剧烈疼痛,形成慢性神经痛。
二、治疗方法多样但存在局限性
(一)药物治疗
常用的止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可能无法完全消除疼痛。而且,这些药物还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像头晕、嗜睡、外周水肿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用药依从性。
(二)神经阻滞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虽然可以直接作用于受损神经,但操作要求较高,存在一定风险,并且效果也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持久有效。
(三)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如激光、红外线、电针、针灸、按摩等,也只是起到辅助缓解疼痛的作用,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疱疹后遗神经痛。
(四)其他治疗
脉冲射频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的治疗,是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以上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使用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电刺激。但这些治疗方法也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非对所有患者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患者个体差异影响治疗效果
(一)年龄因素
60岁以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高达60%~8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的修复能力下降,使得疼痛更难治愈。
(二)基础疾病
有些患者本身就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干扰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进程。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影响治疗效果。
(三)心理状态
长期的疼痛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疼痛的感受,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增加了治愈的难度。
四、预防措施不足增加发病风险
(一)未及时治疗
如果早期没有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或者没有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病毒对神经的破坏会更严重,增加后遗神经痛的概率。
(二)感染因素
感染是诱发带状疱疹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换季时,寒暖交替,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口腔、鼻腔的炎症要积极治疗。
(三)生活习惯
缺乏适当的运动、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患带状疱疹以及后遗神经痛的风险。
五、结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难缠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有局限,患者个体差异会影响疗效,预防不足会增加风险,目前尚无普遍适用且能完全根治的方法。患者应尽早接受正规治疗,健康人群也要增强预防意识,期待未来能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摆脱“难缠”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