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景红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其护理需从饮食、并发症预防及定期复查三方面入手,科学护理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下就从这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详细科普。
一、饮食管理:精准调控,减轻肝脏负担
1.蛋白质摄入需精准
肝硬化患者因肝脏功能受损,蛋白质代谢能力下降,需根据病情调整摄入量。代偿期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1.0~1.2g/kg体重,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避免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失代偿期患者(尤其是存在肝性脑病风险时)需将蛋白质摄入量降至20~30g/天,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植物蛋白(如大豆)产生的氨较少,更利于肝脏代谢。
2.盐分与水分摄入的平衡
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腹水和水肿,需严格控制盐分和水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量应限制在3~5g,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每日进水量一般控制在800~1000ml,严重腹水患者需进一步减少。低钠盐或无盐调味品可作为替代,但需注意钾含量,避免高钾血症。
3.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
肝硬化患者因食欲减退、消化吸收障碍,易出现营养不良。需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摄入B族维生素、维生素C、锌、铁、叶酸等,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免疫力提升。例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C,坚果、豆类可补充锌和铁。
4.饮食方式与禁忌
食物应蒸煮至软烂,避免坚硬、粗糙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划伤食管静脉;禁酒与限咖啡,酒精和咖啡因会加重肝脏负担;分餐制(每日5~6餐,每餐7、8分饱)可减轻肠胃负担。
二、并发症预防:多管齐下,降低风险
1.上消化道出血预防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每1~2年一次),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避免过热、过冷、辛辣、粗糙的食物,防止划伤曲张静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降低门静脉压力。
2.肝性脑病预防
保持大便通畅,每日1~2次软便,必要时使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促进排便;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诱发肝性脑病;根据血氨水平动态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避免高蛋白饮食。
3.感染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尤其是腹水患者需勤翻身;建议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感染风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菌群失调。
4.其他并发症
腹水管理:限制盐分和水分摄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定期监测腹围和体重。
肝肾综合征预防: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
肝癌筛查: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肝癌。
三、复查要点: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治疗
1.肝功能检查
病情稳定时每3~6个月一次,病情加重时每1~2个月一次。重点监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每6个月一次,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及门静脉血流情况;CT/MRI每年一次,评估肝硬化程度及有无占位性病变。
3.病毒学指标检查
乙肝/丙肝患者每3~6个月检测病毒载量(HBV DNA/HCV RNA),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
4.胃镜检查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每1~2年一次,评估出血风险;胃黏膜病变监测可观察有无胃黏膜糜烂、溃疡等并发症。
5.其他检查
血常规监测贫血、感染情况;尿常规评估肾功能及尿路感染风险;肝弹性成像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四、日常护理与心理支持
肝硬化患者护理需注重生活习惯、心理支持与用药管理。应保持早睡早起、适度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或滥用药物,以防加重肝脏损伤。家属与医护人员需提供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参与互助小组。
五、小结
肝硬化患者的护理需从饮食、并发症预防及定期复查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精准的饮食管理、科学的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规范的复查计划,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需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