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军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慢性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诊疗需求持续增长。尽管多数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最终仍需手术干预。本文将从症状评估、并发症风险、生活质量影响及个体化决策等方面,系统解析前列腺增生的手术决策逻辑。
一、症状评估
1.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
该量表通过7个问题量化排尿症状,总分35分:
0~7分:轻度症状,优先生活方式调整。
8~19分:中度症状,启动药物治疗。
20~35分:重度症状,需重新评估药物方案或考虑手术。
2.症状的“质”比“量”更重要
尿流细弱、排尿中断、尿不尽感,提示膀胱出口机械性梗阻;尿频、夜尿增多(≥2次/夜)、急迫性尿失禁,反映膀胱功能代偿失调;IPSS每年增加≥4分,或最大尿流率(Qmax)每年下降≥0.5ml/s,预示疾病进展风险高。
二、药物治疗效果
1.一线药物:α受体阻滞剂
坦索罗辛、多沙唑嗪等药物通过松弛前列腺平滑肌,快速改善排尿症状,但无法缩小前列腺体积,停药后症状易复发。
2.二线药物:5α还原酶抑制剂
非那雄胺、度他雄胺可缩小前列腺体积20%~30%,但需连续服用6~12个月起效,且可能引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约5%)。
3.药物失效的预警信号
症状持续加重(IPSS≥20分)或最大尿流率(Qmax)<10ml/s;反复发生尿潴留(1年内≥2次);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如体位性低血压、逆行射精)。
三、并发症风险
1.急性尿潴留(AUR)
首次发作后1年内再发风险约50%,需长期留置尿管或行膀胱造瘘。危险因素有:前列腺体积>30ml、残余尿量>100ml、最大尿流率<10ml/s。
2.肾功能损害
长期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肾皮质变薄,血肌酐升高>1.5mg/dl;超声显示肾盂分离>1.5cm或肾实质厚度<1cm。
3.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小梁化、憩室形成,残余尿量>150ml,提示膀胱代偿失代偿;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最大尿流率<12cmH₂O)。
四、生活质量的影响
1.社会功能受损
夜间排尿≥3次导致睡眠剥夺,增加跌倒风险(尤其老年患者);外出依赖卫生间,限制社交活动。
2.心理健康负担
焦虑、抑郁评分(如PHQ-9≥10分)与排尿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长期症状控制不佳者,自杀意念风险增加2.3倍。
五、手术风险与替代方案
1.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
疗效确切,但可能引发逆行射精(发生率50%~70%)、尿失禁(1%~2%)。未控制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前列腺体积>80ml的患者禁用。
2.微创技术进展
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TUIP)适合前列腺体积<30ml者,出血风险低;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通过阻断血供使前列腺萎缩,保留性功能,但需严格筛选适应证;激光治疗(如钬激光、绿激光):止血效果好,适合高危患者,但设备成本高。
3.替代治疗方案
前列腺支架可短期缓解梗阻,但易移位或再狭窄;高能聚焦超声(HIFU)属于无创治疗,但长期疗效待观察。
六、患者决策因素
1.年龄与预期寿命
<60岁优先考虑保留性功能的术式(如PAE、激光治疗),>80岁需评估手术获益与麻醉风险(如ASA分级Ⅲ-Ⅳ级)。
2.基础疾病与合并症
冠心病、脑卒中病史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3倍;长期服用抗凝药者,TURP出血风险高,需停药5~7天。
3.个人偏好与价值观
对性功能保留需求高者,可优先选择保留尿道的术式(如尿道内切开术);对生活质量改善期望值高者,需明确告知手术并非“根治”,术后仍需定期随访。
七、结论
前列腺增生手术决策需综合症状、药物疗效、并发症、生活质量及个体化因素。手术决策需医患充分沟通,平衡风险与获益。微创技术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仍需严格筛选适应证,避免过度治疗。患者教育应贯穿全程,帮助其建立合理预期,实现主动参与。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