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罗杨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将“痛风”和“风湿”混为一谈,尤其是老年人群中,许多关节不适、肿胀疼痛的表现,都被笼统地归类为“风湿病”或“痛风发作”。然而,从医学角度看,痛风和风湿虽都涉及关节疼痛,但它们的发病机制、病程特点和治疗管理方式却有着本质区别。明确二者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患者获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疾病管理。
什么是痛风?为什么它痛得让人彻夜难眠
痛风是一种由于体内尿酸水平过高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当它在血液中浓度过高时,会形成结晶并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急性炎症。这些结晶像细小的玻璃碴一样刺激关节,引发剧烈的疼痛和红肿。最常见的发作部位是大脚趾关节,尤其在夜间或饮酒、大鱼大肉后突然发作。疼痛程度常被形容为“连风吹一下都疼”,这也正是“痛风”这一名称的由来。
痛风的诱因包括高嘌呤饮食、饮酒、肥胖、遗传因素和肾功能不全等。它常呈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的形式发展。如果尿酸长期未控制,结晶会不断积聚,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损害肾脏。
什么是风湿?不仅仅是关节的问题
“风湿”这个词在医学上并不具体,它是民间对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统称。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免疫系统发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慢性炎症。常见的风湿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
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多见于中年女性,早期常表现为双手、手腕、膝盖等小关节的对称性肿痛和晨僵,即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可能逐渐变形甚至丧失功能。
与痛风不同,风湿性疾病不仅影响关节,还可能累及皮肤、眼睛、心肺甚至肾脏等多个器官,属于全身性疾病。它的发生机制复杂,通常涉及遗传、环境、激素等多种因素。
痛风与风湿的区别在哪里
尽管这两种病都会引起关节疼痛,但本质上完全不同。痛风是一种由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其根本问题是尿酸过高,发作常急骤、剧烈,痛感集中,常见于单个关节,比如大脚趾。通常疼痛来得快、去得也快,几天内可自行缓解。
而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则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缓慢,关节疼痛通常是对称性的,比如双手或双膝同时发作。症状持续时间长,常伴随晨僵、疲劳等全身表现,甚至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如果病情不加控制可引发严重并发症。
两者在检查上也有明显区别。痛风可通过血尿酸检测和关节液中发现尿酸盐结晶来诊断,而类风湿性疾病则需要检测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免疫指标。
两种疾病如何管理?关键在于长期控制
1.痛风的管理
饮食调控: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多喝水,促进尿酸排泄。
规律服药:遵医嘱使用降尿酸药物,如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急性期可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
定期监测:定期复查尿酸、肾功能和肝功能,评估药物效果和副作用。
2.风湿类疾病的管理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等,需在风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早诊早治: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病6个月内开始规范治疗,有望阻止关节破坏。
综合干预: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支持、营养指导等,帮助患者维持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器官监测:部分风湿性疾病可能波及心肺、肾脏等器官,需定期评估全身状态。
痛风和风湿虽名字相似,但诊疗方法完全不同。关键在于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如果出现反复的关节疼痛、肿胀,切勿自行用药或依赖偏方,应该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诊断。科学管理、长期坚持,是控制疾病、避免并发症的关键。对痛风患者而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尿酸控制是长效管理的基础;而风湿病患者则需要长期随访、规范用药,配合多学科综合治疗。只有充分了解疾病本质,才能不慌不忙地应对关节之痛,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