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园园
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后,合理的体位管理至关重要,它对患者的康复起着关键作用。其中,抬高床头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护理措施,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术后抬高床头的原因以及神经外科患者体位管理的要点。
术后抬高床头的原因
1.促进呼吸功能
神经外科手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尤其是全麻手术后,患者的呼吸中枢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呼吸道分泌物也会增多。抬高床头可以使患者的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从而增加肺的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同时,这样的体位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如坠积性肺炎等。
2.减轻脑水肿
脑部手术会导致局部脑组织损伤,引发脑水肿。抬高床头可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脑部静脉回流,降低颅内静脉压,减轻脑水肿。研究表明,将床头抬高 30°左右,能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少脑组织的肿胀程度,降低颅内压,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3.预防压疮
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尤其是骶尾部、足跟等部位。抬高床头后,患者身体与床面的接触面积和压力分布会发生改变,减少了局部皮肤的受压时间和压力强度,从而降低了压疮的发生风险。此外,适当抬高床头还方便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抑制,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抬高床头可以使患者的胃肠道处于一个相对有利于蠕动的位置,促进胃肠排空,减轻腹胀,减少呕吐物误吸的风险,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神经外科患者体位管理要点
1.全麻未清醒患者
对于全麻未清醒的患者,应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同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
2.清醒患者
当患者清醒后,可根据病情和手术部位调整体位。一般情况下,可将床头抬高15~30°,以促进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幕上开颅术后的患者,应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避免压迫手术切口。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适当调整床头高度。
3.特殊手术患者
垂体瘤术后患者应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这样有利于鼻腔分泌物的引流,防止脑脊液鼻漏。同时,要告知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擤鼻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
后颅窝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应取侧卧位,避免压迫伤口。如果患者有脑脊液漏,应取头低脚高位,以促进漏口的愈合。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体位变换
神经外科患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需要定期进行体位变换。一般每2~3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变换体位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患者的肢体,防止引起颅内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同时,要注意保护各种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
康复期体位
在患者康复期,可根据康复训练的需要调整体位。例如,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可让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要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握拳、屈伸膝关节等,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神经外科患者的体位管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体位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呼吸、循环和胃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脑水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效果。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密切配合,严格按照体位管理要点进行护理,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