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代晓玲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它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仅在我国,每年就有超200万人因脑卒中失去生命。脑卒中发生后,脑组织因缺血或出血迅速受损,而救治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医学界将发病后最初几小时称为“黄金时间窗”,在此期间采取科学干预可最大限度减少脑细胞死亡,改善预后。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凭借其高敏感性和精准诊断能力,成为脑卒中急救中不可或缺的“侦察兵”。本文将结合科学原理与临床实践,解析MRI如何在黄金时间窗内发出紧急警报,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脑卒中“黄金时间窗”: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博弈
1.时间就是大脑
脑卒中发生后,脑细胞以每分钟190万个的速度死亡,神经突触和纤维的损伤更是呈指数级增长。研究表明,若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致残风险可降低30%以上;若超过6小时,脑组织将出现不可逆损伤,溶栓风险也会显著增加。因此,国际指南明确将4.5小时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黄金救治时间窗,而部分患者通过多模态影像评估可将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
2.症状识别:BEFAST原则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常被忽视,但快速识别是争取时间的关键。公众可通过“BEFAST”口诀判断。
B(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行走困难。
E(Eyes):视力突然模糊或单眼失明。
F(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S(Speech):言语含糊或失语。
T(Time):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二、MRI:脑卒中诊断的“超级侦探”
1.技术原理:从磁场到高清影像
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通过接收其释放的能量信号重建图像。与CT相比,MRI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尤其擅长显示脑组织水肿、缺血半暗带等早期病变。其多序列成像能力可同时评估血管、脑实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一站式”诊断信息。
2.MRI在黄金时间窗内的关键作用
精准区分卒中类型:
MRI可通过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区分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DWI在发病后10分钟即可显示缺血区域的高信号,而SWI对微出血灶的检出率是CT的3倍,避免误用溶栓药物导致出血加重。
定位责任血管与病变范围: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需造影剂即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结合灌注加权成像(PWI),可量化评估缺血核心区与可挽救的“半暗带”,为取栓或溶栓治疗提供精准靶点。
预测预后与指导康复:
MRI可通过评估脑组织损伤程度和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预测患者功能恢复潜力。例如,FLAIR序列上的“高信号血管征”可提示侧支循环存在,这类患者对溶栓治疗反应更好。
3.临床优势:速度与精度的平衡
尽管CT在急诊中应用更广泛,但MRI在脑卒中诊断中的优势显著。
早期诊断:MRI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而CT在24小时内可能漏诊。
无辐射风险:适合需反复评估的年轻患者或孕妇。
多参数评估:通过DWI、PWI、MRA等组合,全面覆盖病因、病理生理及血管解剖信息。
三、MRI引导下的精准治疗:从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
1.急性期治疗:为血管再通争取时间
在黄金时间窗内,MRI结果直接决定治疗方案。
静脉溶栓:若DWI显示缺血体积小且PWI提示存在可挽救组织,4.5小时内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
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MRI评估的缺血核心体积若小于70ml,取栓治疗可使患者完全康复率提高50%。
2.亚急性期监测:预防二次损伤
脑卒中后,MRI可动态监测脑水肿、出血转化及癫痫风险。例如,SWI序列可早期发现脑实质内微出血,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加重。
3.康复期评估:重塑脑功能
通过功能MRI(fMRI),医生可观察患者运动、语言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例如,左侧偏瘫患者若右侧运动皮层激活增强,提示康复潜力大,需加强镜像疗法刺激。
四、结论
MRI凭借无创、精准、多模态优势,成为脑卒中黄金时间窗内的“战略武器”,贯穿早期诊断、治疗决策及康复评估,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未来,AI与快速成像技术将进一步缩短扫描时间,提高诊断效率。公众需牢记“BEFAST”原则,助力MRI争分夺秒,共筑脑健康防线。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