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静玉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筛查与诊断是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传统筛查手段如乳腺X线摄影(钼靶)和超声检查虽有一定效果,但对致密型乳腺或早期微小病变的检出有限。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凭借其高软组织分辨率、无辐射损伤及多参数成像优势,成为乳腺癌筛查与诊断的“利器”。
一、乳腺核磁检查的核心优势
1. 高灵敏度与精准定位
乳腺MRI对软组织病变的敏感性为94%~100%,能够清晰显示乳腺腺体、导管、血管及微小病变,尤其擅长发现钼靶和超声难以识别的隐匿性病灶。例如,在乳腺组织密度较高的女性中,MRI可识别出直径仅数毫米的早期癌变。
2. 无辐射损伤
与钼靶检查不同,乳腺MRI不依赖X射线,完全避免了辐射风险,适合作为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工具。
3. 多参数成像与功能评估
通过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等技术,MRI可同时评估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动力学表现,帮助区分良恶性病变。例如,恶性病变常表现为快速强化后迅速消退,而良性病变多呈缓慢均匀强化。
二、乳腺核磁检查的临床应用场景
1. 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
对于具有乳腺癌家族史、携带BRCA1/2基因突变、曾接受胸部放疗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乳腺MRI是早期筛查的首选方法。研究表明,高危人群通过定期MRI检查,乳腺癌检出率可提高3~4倍。
2. 钼靶/超声结果不明确时的补充诊断
当钼靶或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病灶但难以定性时,乳腺MRI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例如,对于致密型乳腺中的微小钙化灶,MRI可结合增强扫描判断其良恶性。
3. 乳腺癌的术前评估与分期
对于已确诊的乳腺癌患者,MRI可精确评估肿瘤大小、范围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或淋巴结,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例如,在保乳手术前,MRI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切除更多组织以确保切缘阴性。
4. 新辅助化疗疗效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MRI可动态观察肿瘤对化疗的反应,评估治疗效果。若肿瘤缩小或消失,可继续当前方案,若无明显变化,则需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5. 假体植入术后与保乳手术后的随访
对于乳房假体植入或保乳手术后的患者,MRI可定期监测手术区域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复发或并发症。
三、乳腺核磁检查的注意事项
1. 检查时间选择
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周期的第7~14天(卵泡期),此时乳腺组织受激素影响较小,图像质量更佳。绝经后女性无特殊时间要求。
2. 禁忌证
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外科金属夹子)者、幽闭恐惧症患者、对钆螯合物对比剂过敏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妊娠早期(3个月内)的孕妇应避免MRI检查,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3. 检查前准备
患者需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包括内衣扣、首饰等。若需进行增强扫描,需提前4小时空腹,并告知医生过敏史及用药情况。
4. 检查后护理
检查后患者可正常生活,但需关注乳房是否出现疼痛、肿胀等异常症状。少数人可能因乳腺压迫出现短暂疼痛,可通过热敷缓解。
四、乳腺核磁检查的局限性
1. 费用较高
乳腺MRI检查费用约为钼靶或超声的3~5倍,可能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2. 假阳性率
由于MRI对软组织病变高度敏感,可能将一些良性病变误判为恶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 检查时间较长
单次检查时间约30分钟,患者需保持静止,部分人可能因幽闭环境感到不适。
五、如何解读乳腺核磁报告
1. BI-RADS分类
报告通常包含BI-RADS评分(0~6级),用于表示检查结果的可信度及建议的后续措施。例如,BI-RADS 3级表示可能良性,建议短期随访;BI-RADS 4级表示可疑病变,建议活检。
2. 病变特征描述
报告会详细描述病变的形态(规则/不规则)、边界(清晰/模糊)、信号强度(低/高/等信号)及增强特征(均匀/不均匀强化),这些信息对判断良恶性至关重要。
3. 淋巴结评估
MRI可同时检查腋下和锁骨上淋巴结,若发现肿大淋巴结,需进一步评估其形态和增强特征,以判断是否存在转移。
六、结论
乳腺核磁共振检查凭借其高灵敏度、无辐射损伤及多参数成像优势,已成为乳腺癌筛查与诊断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高危人群、钼靶/超声结果不明确者及乳腺癌患者,MRI可提供更精准的信息,助力早期发现、精准治疗。然而,患者需了解其局限性,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检查方式。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乳腺MRI有望在乳腺癌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