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从肾到膀胱:如何科学护理,预防泌尿系统疾病?
2025-02-2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8081

撰文/刘璐

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负责将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这一系统表面看似隐蔽,实则承载着维持体液平衡、调节血压、清除毒素等关键功能。一旦出现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排尿,还可能引发感染、水肿、高血压,甚至威胁生命。在门诊与住院中,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就诊率逐年上升。无论是肾结石、尿路感染,还是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许多都与生活方式和日常护理密切相关。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概览

泌尿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肾脏位于腰部两侧,是泌尿系统的“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尿管连接肾脏和膀胱,将尿液从肾脏输送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感应容量变化,控制排尿;尿道负责将膀胱中的尿液排出体外。这个系统需精密协作,一旦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引起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腰痛、血尿、浮肿等。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有哪些

尿路感染:女性常见,表现为尿急、尿痛、尿频,若感染上行可引发肾盂肾炎。

肾结石:尿液中晶体堆积形成结石,引起剧烈腰腹部疼痛、血尿,甚至梗阻、感染。

前列腺增生:中老年男性常见,导致排尿困难、夜尿频繁、尿流变细等症状。

膀胱炎与间质性膀胱炎:导致慢性膀胱不适,影响排尿与生活质量。

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病:肾脏滤毒功能减退,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可导致尿毒症。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常以无痛血尿或排尿异常为信号。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护理要点

保持充足饮水:适量饮水有助于稀释尿液、冲洗泌尿道,减少结石和感染风险。成年人建议每日摄入1500~2000毫升水,分次均匀饮用。特别在炎热天气、运动后或便秘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保持规律排尿习惯,防止膀胱过度扩张或细菌繁殖。

关注饮食结构:减少高盐、高嘌呤(如动物内脏、海鲜)、高草酸(如菠菜、浓茶)等摄入,避免形成结石。适量补钙、均衡饮食、增加新鲜蔬果有助于调节尿液酸碱度,保护肾脏环境。

注重私处清洁:女性尤其需注意尿道口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排便后由前向后擦拭,避免细菌上行感染。经期卫生要加强,性生活后应及时排尿。避免穿紧身、透气性差的内裤,勤换洗,预防局部潮湿环境下细菌滋生。

规律作息: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会加重代谢负担,间接损伤肾功能。建议维持规律睡眠、保持情绪稳定、适度锻炼,整体改善内环境。

重视前列腺健康:中老年男性应关注夜尿、尿频、排尿费力等表现,定期行前列腺检查,避免良性增生演变为功能障碍。避免久坐、过度饮酒、辛辣食物摄入,以避免局部充血引发前列腺炎。

重点人群的护理建议

儿童与青少年:如有尿床、反复尿感异常,应排除解剖畸形或感染因素,避免拖延形成心理压力。

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退化,应定期检查肾功能、电解质、尿检指标,防止无症状性慢性肾损害。

女性:孕期、产后、绝经期女性泌尿系统敏感性升高,易发生感染和功能性障碍,应在产检、妇科随访中加做尿检筛查。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应结合全身管理保护肾功能,避免药物滥用和脱水状态。

异常信号的及时识别

泌尿系统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被忽略。以下信号出现时,应及时就医:尿频、尿急、尿痛;无痛性血尿或泡沫尿;腰部胀痛或肾区叩击痛;尿液颜色混浊、异味明显;排尿困难或夜尿频繁;全身水肿、乏力、恶心等慢性肾病表现。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B超等基础筛查,多数泌尿系统疾病可在早期识别并干预。

泌尿系统疾病并非高危难治,但之所以常见、反复、易忽视,根本在于生活中对“细节护理”的疏忽。科学护理,不应等到出现症状才开始,而是贯穿于日常饮水、饮食、排尿、作息、检查等点滴中。“从肾到膀胱”的健康路径,是一个闭环。保护泌尿健康的关键,不是神秘的治疗方法,而是对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唐山中心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