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景强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能精准揪出胃炎、胃溃疡、肠道息肉甚至早期癌症等病灶。然而,传统胃肠镜检查带来的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无痛胃肠镜通过麻醉让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检查,极大减轻痛苦,但也引发了大家对麻醉安全性的担忧。今天,就为你详细解读其中真相。
无痛胃肠镜麻醉的原理与过程
无痛胃肠镜采用静脉全身麻醉,也叫“静脉镇静麻醉”。检查前,麻醉医生会在患者手臂等部位找到合适的浅静脉,通过静脉注射丙泊酚、咪达唑仑等麻醉诱导剂,以及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镇痛药物。这些药物随着血液循环快速抵达大脑,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短短几秒钟内,患者就会陷入深度睡眠,失去意识和痛觉。
检查期间,患者全程安静沉睡,完全感受不到胃肠镜进入食管、胃、肠道带来的不适。检查结束停止给药后,由于这些麻醉药物代谢速度快,它们会在肝脏被分解,并经肾脏排出体外。通常停药5~10分钟,患者便能逐渐苏醒,且不会留下后遗症,仿佛经历了一场安稳的睡眠。
麻醉安全性的多维度保障
从药物层面来看,无痛胃肠镜使用的麻醉药物经过大量临床验证。以丙泊酚为例,它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在正常剂量下,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抑制轻微且短暂。只要麻醉医生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身体状况精准计算药量,就能将不良反应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这些药物代谢途径明确,不会在体内蓄积,进一步保障了安全。
在麻醉实施过程中,专业团队与先进设备是安全的坚实后盾。麻醉医生均接受过严格专业培训,经验丰富,不仅能准确调整药物剂量,还会借助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血压骤降、呼吸变浅等异常,能迅速采取调整剂量、给予呼吸支持等措施。
临床研究数据也证实了麻醉的安全性。一项涉及数万名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规范操作下,无痛胃肠镜麻醉导致呼吸抑制、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0.01%~0.05%。相反,因恐惧传统检查延误病情,错过疾病最佳治疗时机的风险更高。此外,麻醉状态下患者身体放松、配合度高,医生能更细致观察消化道,提高病变检出率,尤其是早期微小病变。
影响麻醉安全的关键因素
尽管总体安全,但部分因素会增加麻醉风险。患者的基础疾病是重要影响因素,像处于心力衰竭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本身心肺功能脆弱,麻醉药物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抑制可能加重病情,引发呼吸衰竭、血压骤降。肥胖导致咽部狭窄、甲状腺肿大压迫气道等存在呼吸道梗阻问题的患者,麻醉后肌肉松弛,气道易堵塞,有窒息风险。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排泄能力差,易造成药物蓄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年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70岁以上老年患者身体器官功能衰退,对麻醉药物耐受性差,麻醉中易出现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情况,且恢复时间长。同时,患者是否如实告知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直接关系麻醉安全。曾有患者隐瞒麻醉药物过敏史,检查时出现全身皮疹、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
保障麻醉安全的必要措施
保障麻醉安全需要医患共同努力。患者检查前要主动告知医生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病史,手术史、过敏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积极配合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严格遵守禁食禁水要求,检查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4小时禁水,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医疗机构和医生也需做好充分准备。组建专业麻醉团队,成员需具备扎实理论与丰富经验,能处理各类突发情况。检查场所配备呼吸机、除颤仪、气管插管器械、急救药品等齐全设备。检查中,麻醉医生全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麻醉方案。
在科学规范操作与充分准备下,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安全可靠。它既减轻患者痛苦,又提升检查准确性和疾病检出率。若你面临胃肠镜检查,无需过度担忧,选择无痛胃肠镜,能让健康检查更轻松、更高效。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