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彦杰
牙齿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咀嚼、营养吸收,还影响到发音、颜面发育乃至将来的社交自信。然而,在婴幼儿时期,许多家长对宝宝口腔健康的关注仍停留在“牙还没长,不用管”“乳牙迟早要换,不必太在意”等模糊认知中。事实上,孩子的口腔健康并不是从恒牙开始,而是从第一颗乳牙萌出甚至更早就应引起重视。不良的饮食习惯、错误的喂养方式、忽视口腔清洁,都可能影响牙齿正常发育,甚至导致龋齿、牙列不齐等问题提早出现,为孩子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埋下隐患。
乳牙发育有规律,早期护理不可忽视
宝宝的乳牙通常在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最早出现的是下颌的中切牙,随后上切牙、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磨牙陆续长出,至2岁半左右通常可出齐20颗乳牙。乳牙不仅承担咀嚼功能,还在恒牙萌出的过程中起“定位器”的作用,帮助恒牙按正确位置生长。若乳牙提前脱落或龋坏严重,容易造成恒牙错位,日后可能出现咬合不正、牙列拥挤等问题。因此,从乳牙刚开始萌出起,家长就应逐步建立口腔护理意识。哪怕只有一颗牙,也要开始清洁,防止食物残留造成菌斑积聚,增加龋齿风险。
不良喂养习惯是“虫牙”的温床
长期含奶瓶入睡:宝宝在睡觉时吸吮奶瓶,尤其是奶中含糖,糖分残留在牙面上,加之睡眠中唾液分泌减少,极易形成酸性环境,导致牙釉质脱矿、龋齿发生。
奶粉、果汁频繁当水喝:果汁、含糖饮品常被家长误认为“营养丰富”,但过量摄入糖分,会加速口腔内细菌代谢产酸过程,使牙齿受损。
吃完不清洁:无论是母乳还是辅食,若进食后未对牙齿进行基本清洁,食物残渣容易附着在牙面,为细菌繁殖提供温床。
为预防龋齿,建议从婴儿期起就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出牙后用湿纱布或指套牙刷轻擦牙齿;一岁以后逐渐过渡到儿童软毛牙刷;睡前喂奶后应清洁口腔,避免含奶入睡;不以果汁、甜饮替代水,减少额外糖摄入。
科学饮食结构,帮牙齿“练出来”
婴幼儿时期是咀嚼功能建立的关键阶段,只有让牙齿“多用”,牙床和咬合肌肉才能发育得好,牙齿才能排列整齐、牢固稳定。但如今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咬得太少、嚼得太轻”。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咬不动,长时间将食物加工得过于细软,甚至到了两三岁仍以粥、面条、果泥为主。长期缺乏咀嚼训练,会导致颌骨发育不足、咬合关系异常、乳牙替换期紊乱等问题。
因此,从添加辅食开始,家长应逐步改变食物质地,遵循“由稀到稠、由软到硬、由细到粗”的原则,让孩子从糊状逐步过渡到块状、固体食物。如6~8个月开始添加米粉、菜泥、果泥;8~10个月引入蛋黄、肉泥、面条碎等;10~12个月逐渐尝试手指食物(软蒸胡萝卜块、香蕉段等);1岁以后鼓励吃饼干、小块软饭、馒头片等易咬食物。
少吃甜、勤漱口,从小建立防龋意识
很多孩子的第一颗蛀牙往往与甜食有关。糖分是细菌产酸的“燃料”,特别是黏性大的糖果、饼干等,易附着在牙齿上,损害牙釉质,形成龋齿。虽难完全禁止甜食,但可通过控制次数、集中在正餐后吃,并及时漱口或刷牙来降低风险。2岁左右可开始用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刷牙,3岁后逐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有助于预防蛀牙,保护乳牙健康。
定期口腔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许多家长会等到孩子喊牙痛才带他看牙,但实际上,牙齿问题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疼痛时,往往已经发展为深龋或牙髓炎。因此,建议从乳牙长齐后(2岁半~3岁),就建立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一般每6个月检查一次,便于及早发现龋齿、牙齿发育异常等问题。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在适当年龄为孩子进行窝沟封闭和涂氟处理,通过物理方式封闭牙齿表面深沟,降低蛀牙风险,特别适用于磨牙区域。
宝宝的口腔健康,不是等牙坏了才补救,而是需要从出生起就用心呵护。饮食不仅会影响营养吸收,更是牙齿生长、颌骨发育和良好咀嚼习惯建立的基础。家长的每一个喂养决策、每一次口腔清洁、每一顿饭的食材选择,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健康“铺路”。与其将来反复看牙,不如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让孩子拥有健康、整齐、洁白的一口好牙,笑得更自在,长得更自信。
(作者单位:河北省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