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熊春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牙牙学语到奔跑跳跃,骨骼系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与运动功能。然而,相比成人骨骼,小儿骨骼在结构、生长速度与反应机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发育异常、运动损伤或遗传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儿骨科就是专门关注儿童骨骼发育与疾病防治的医学领域。对于家长而言,了解常见的小儿骨科疾病、掌握基本识别方法与应对原则,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小儿骨骼有哪些与成人不同
儿童的骨骼并非成年骨骼的“缩小版”,而是处在不断生长、塑形和改建中的动态系统。其主要特点包括:骨骼含水量高、有丰富的生长软骨(如骨骺)、骨质较柔软、再生能力强,但也更容易发生特殊类型的骨折或生长异常。儿童骨骼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发育节律不同,某些发育性疾病的表现也具有“时间窗口”,错过最佳干预期可能会影响终身功能。
常见小儿骨科疾病有哪些
先天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常见如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马蹄内翻足、多指或并指畸形、先天性脊柱裂等。以DDH为例,若未在婴儿期及时发现并矫正,未来可能导致行走异常、髋关节退变甚至残疾。早期通过超声筛查、支具固定或手术干预,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良好结果。
生长发育异常:这类疾病通常在学龄前或青春期前后被发现,表现为肢体长度不一致、脊柱侧弯、X型腿、O型腿等。其中脊柱侧弯最为常见,尤其在10岁左右女孩中多见,早期不易察觉,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和体态外观。家长应注意孩子站立、走路、背书包时是否存在姿势不对称,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骨折与运动损伤:随着孩子活动量增加,意外跌倒、剧烈运动等易引发四肢骨折、韧带损伤或软组织挫伤。儿童骨折与成人不同,骨折线常位于生长板附近,且骨膜较厚、血供丰富,因此愈合快但也更需精准对位,避免影响生长。家长切勿自行按摩“正骨”,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或造成二次伤害。
骨骼感染与肿瘤:小儿骨髓炎、骨结核虽不常见,但发病急、发展快,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需要早期识别和抗感染治疗。青少年时期也可能出现骨瘤、骨囊肿等良性病变,个别情况还涉及恶性肿瘤(如骨肉瘤),需通过影像和病理明确诊断。
家长如何早期识别异常信号
行走姿势是否异常,如常绊倒、一瘸一拐、足尖行走;是否频繁喊腿痛、膝痛、背痛,尤其是夜间疼痛;站立或坐姿是否左右不对称;是否存在一边肩膀高、一边骨盆低等体态变化;关节是否肿胀、活动受限或变形;外伤后关节红肿明显、活动受限超过24小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局部红热等炎症表现。
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建议尽快到儿童专科医院或骨科门诊就诊,进行专业评估和影像检查,早期识别,及早干预。
小儿骨科的治疗原则与方式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大多数早期、轻度骨科问题,如支具矫形、牵引、功能训练等。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为例,婴儿早期佩戴帕氏支架可恢复髋臼发育;脊柱侧弯轻度者则可佩戴矫形背架,配合锻炼控制进展。
手术治疗:当畸形严重、功能障碍明显或非手术无效时,需通过手术方式纠正异常。手术多在儿童骨骼成熟前进行,以保证术后骨骼继续生长。
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步态训练、矫正体态等,帮助孩子尽早恢复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预防胜于治疗,家庭关注是关键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运动,促进骨骼发育;保持良好营养,特别是摄入足够钙、维生素D;避免孩子长期伏案、驼背、偏侧负重;提供合适高度的桌椅,纠正坐姿、站姿;注意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体检;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不拖延不盲目自行处理。
小儿骨科疾病并非遥远而罕见,它隐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出生开始,每一个姿势、每一次跌倒、每一项运动,都会对孩子的骨骼系统产生影响。了解骨骼生长特点、识别发育异常信号、积极参与早期干预,不仅可以预防严重后果,还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体基础。儿童骨骼在成长,家长的眼睛、医生的专业和社会的支持,就是他们最强的“守护者”。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