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糖尿病足手术麻醉:血糖调控与术后恢复的双重考量
2025-02-2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4.4万

撰文/王晴晴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手术麻醉管理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麻醉医生在围术期需同时应对血糖波动风险、感染控制难题及组织修复障碍,通过精准的麻醉方案设计和全流程血糖管理,构建起保障手术安全、促进术后恢复的双重防线。

一、术前评估与血糖优化

1.血糖控制目标分层管理

非急诊手术患者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急诊手术患者可适当放宽目标,但需避免极端值。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可实现血糖趋势预警,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大或胰岛素泵治疗患者。

2.降糖药物调整策略

术前24小时停用二甲双胍,预防乳酸酸中毒风险。磺脲类药物需在手术当日停用,避免低血糖。基础胰岛素用量减少30%~50%,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可维持原剂量至手术当日早晨。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建议术前夜改为基础餐时方案,术中持续输注短效胰岛素。

3.多脏器功能评估

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300pg/mL提示心衰风险;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²时,避免使用肾毒性麻醉药物;踝肱指数(ABI)<0.9提示下肢动脉硬化,需优化凝血功能管理。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区域阻滞麻醉优先原则

超声引导腰骶丛神经阻滞可提供完善镇痛,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适用于下肢远端手术,通过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布比卡因,实现血流动力学稳定。

2.全身麻醉的优化方案

依托咪酯对心血管抑制小,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可抑制手术应激,减少糖异生。罗库溴铵起效快,术毕使用舒更葡糖钠拮抗,避免残余肌松导致的呼吸功能抑制。

3.特殊技术应用

目标控制输注系统可根据药效学模型精准调控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减少过量风险。喉罩通气全身麻醉适用于短小手术,相比气管插管可降低术后咽喉痛发生率。

三、术中血糖管理

1.实时监测与胰岛素输注

每30分钟检测动脉血气分析中的血糖值,采用变率胰岛素输注方案:血糖>10.0mmol/L时,启动胰岛素输注(1U/h),每增加2.0mmol/L,速率增加0.5U/h。血糖维持在7.810.0mmol/L,避免血糖波动幅度>3.0mmol/L。

2.葡萄糖管理策略

输入含糖液体时,按照1:4比例加入胰岛素。对于血糖<6.1mmol/L者,静脉输注5%葡萄糖液,直至血糖稳定。

3.应激反应调控

右美托咪定可抑制交感兴奋,减少儿茶酚胺分泌,使术中血糖升高幅度降低25%。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改善微循环,使术后伤口愈合率提高18%。

四、术后恢复与并发症预防

1.镇痛方案优化

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联合局部浸润麻醉,提供术后72小时有效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60%。非甾体抗炎药(如酮咯酸30mg q8h)需在肾功能正常患者中使用,注意胃肠道保护。

2.早期康复干预

术后6小时开始踝泵运动,每日4次,每次20分钟,预防深静脉血栓。气压治疗仪(30mmHg,每小时15分钟)改善下肢循环,使足背动脉血流量增加35%。

3.感染防控体系

切口负压引流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40%,感染率下降50%;根据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窄谱抗生素。

4.血糖管理延续

术后过渡期采用皮下胰岛素注射(基础+餐时方案),剂量为术前的80%。术后24小时内每2小时监测1次血糖,稳定后每4小时1次,持续至恢复经口进食。

五、结论

糖尿病足手术的麻醉管理是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程,需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通过构建以血糖调控为核心、以组织保护为导向、以快速康复为目标的综合管理体系,可显著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在血糖预测、麻醉深度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糖尿病足手术的麻醉管理将迈向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新阶段。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