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郑欢欢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家庭护理作为心衰管理的延续,需聚焦饮食调控、运动康复、病情监测三大核心。本文结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及临床实践,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可操作的护理方案。
一、饮食管理
1.液体摄入量化管理
无水肿者摄入量1500~2000ml,水肿或低钠血症者<1500ml。使用带刻度的水杯记录,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汤、粥、牛奶、水果均需计入总量。建议将每日液体分6次摄入,每次间隔2小时。
2.钠盐摄入分级控制
轻度心衰(NYHA I-Ⅱ级)者每日食盐<5g,避免腌制食品、酱菜、火腿等高钠食物。中重度心衰(NYHA Ⅲ-Ⅳ级)者每日食盐<3g,使用低钠盐,警惕“隐形盐”。
3.营养素科学配比
蛋白质每日1.0~1.2g/kg体重,优先选择鱼、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膳食纤维每日25~30g,通过燕麦、蔬菜、水果摄入,预防便秘。补充钾(橙子、菠菜)、镁(坚果、深绿色蔬菜)等微量元素,避免低钾血症诱发心律失常。
4.特殊场景饮食方案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晚餐避免流质食物,睡前2小时禁食,床头抬高30~45°减少回心血量。利尿剂使用期间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蘑菇),定期监测血钾,避免低钾导致肌肉无力。
二、运动康复
1.运动风险分层
低风险(LVEF>40%,无并发症)者可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和抗阻训练;高风险(LVEF<35%,合并心律失常)者需在心电监护下运动,首选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
2.运动处方制定
每周5天,每次30~45分钟,包括5~10分钟热身和放松。采用“谈话试验”评估,即运动时能连贯说话但无法唱歌为宜。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椭圆机,可改善心肺功能。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8~10个动作,每组10~15次,增强肌肉力量。每日进行拉伸,提高关节活动度。
3.运动禁忌与应急处理
禁忌场景: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急性心衰发作期、恶性心律失常。运动中出现胸痛、严重呼吸困难、头晕、心悸,需立即停止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3个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运动耐量变化。
三、病情观察
1.日常监测指标
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称重,3天内体重增加>2kg提示液体潴留,需调整利尿剂剂量。每日早晚各测1次血压心率,目标值<130/80mmHg,心率55~60次/分。记录每日尿量,保持出入量负平衡。
2.症状预警分级
红色预警:持续胸痛(>15分钟)、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90%,需立即就医。
橙色预警: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加重,需24小时内就诊。
黄色预警:乏力、食欲下降、活动耐量降低,需3天内门诊复查。
3.家庭检测设备应用
便携式超声:部分家用设备可测量下腔静脉宽度,需医生指导使用。
智能床垫:监测夜间呼吸频率、体动次数,异常时通过APP提醒家属。
4.药物副作用观察
ACEI/ARB:监测血钾、肌酐,出现干咳或血管性水肿需停药。
β受体阻滞剂:注意心率变化,心率<55次/分或血压<90/60mmHg需减量。
利尿剂:观察尿量及下肢水肿情况,长期使用需补充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四、心理支持与生活调适
心力衰竭护理需关注心理、睡眠与社会支持。每月用PHQ-2、GAD-2筛查焦虑抑郁,得分≥3分则采取CBT及正念训练。睡眠管理需优化卧室环境,调整睡姿以缓解呼吸困难。同时,每月召开家庭会议,并鼓励加入心衰俱乐部或线上病友会,以构建全面的社会支持网络。
五、结论
心衰的家庭护理是涵盖饮食调控、运动康复、病情监测、心理支持的系统工程。通过精准限盐、科学运动、动态监测,可使心衰患者再入院率降低37%,死亡率下降22%。未来,随着远程监测技术和AI辅助决策系统的发展,家庭护理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为心衰患者构筑起守护生命的“第二心脏”。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