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海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结构,不仅支撑身体、保护脊髓,还参与运动、承重和维持平衡。然而,许多人在年轻时并未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正悄然侵蚀脊柱健康,直到出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问题时才开始关注。事实上,大多数脊柱疾病的发生都与可干预的生活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慢性累积”特点。通过科学了解脊柱的风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早预防,避免“小习惯”酿成“大病痛”。
一、久坐不动:现代生活的“隐形杀手”
长时间坐着办公、玩手机、打游戏,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的常态。但久坐对脊柱的影响往往被严重低估。持续坐姿会让腰椎长期处于屈曲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导致营养供给受限,加速椎间盘退变。而颈椎长时间前倾,更会引发颈肩部肌肉紧张,诱发颈椎病。研究显示,连续坐超过50分钟,腰椎间盘的压力明显增加,且恢复缓慢。此外,久坐还常伴随核心肌群力量下降,降低脊柱稳定性,使得一旦出现姿势异常,更容易造成慢性损伤。因此,每坐45~60分钟应主动起身活动、拉伸,配合规律锻炼,是最基本的“护脊”措施。
二、错误姿势:习惯里的慢性伤害
不良体态是脊柱疾病的“慢性导火索”。无论是低头驼背、弯腰提重物,还是跷二郎腿、斜靠沙发,这些日常姿势都会打破脊柱的正常力学结构,造成椎体负荷失衡。长时间使用手机或电脑时,低头幅度越大,颈椎所承受的重量越大,形成所谓的“手机脖”。弯腰搬重物时若未屈膝,就会让腰椎独自承受全部重力,增加腰肌劳损与椎间盘突出的风险。睡眠姿势不良也常被忽视,过高的枕头或侧睡时扭曲的躯干会让脊柱在睡眠中持续受力。因此,从日常起身、走路、坐姿、睡姿等方面建立正确姿态,是预防脊柱退行性病变的重要基础。
三、缺乏锻炼与核心肌群薄弱
核心肌群是维持脊柱稳定的“天然护甲”。它不仅包括常被提到的腹肌和背肌,还涉及骨盆底肌、多裂肌、横腹肌等深层稳定结构。如果这些肌群长期缺乏锻炼,脊柱就会像“失去支架的大厦”,在日常生活中的弯腰、旋转、提重等动作中更容易受到损伤。很多人表面上没有明显异常,但实际存在骨盆前倾、圆肩、脊柱微侧弯等姿态失衡,而这些问题往往根源于核心力量不足。此外,运动不足还会导致血液循环减缓、肌肉弹性下降、体重增加,加重脊柱负担。定期锻炼如游泳、平板支撑、桥式练习、核心激活训练等,能显著提升脊柱稳定性,预防腰痛、肩颈紧张等常见病症。哪怕每天15分钟,也能带来显著改变。脊柱健康的关键,不在于你有没有健身卡,而在于你是否养成了“动起来”的习惯。
四、情绪压力与生活节奏的影响
精神压力,是现代人脊柱问题中容易被忽视的“隐性杀手”。当人处于长期焦虑、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肌肉处于不自主的紧张状态,尤其是肩颈和腰背部。这种肌肉紧绷虽不一定引起剧烈疼痛,但会导致局部血流不畅、乳酸堆积,久而久之形成慢性疲劳感和深层组织疼痛。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睡眠不足,身体缺乏足够时间修复微小损伤,就更容易在某一刻突然“垮掉”。许多年轻患者出现腰痛、肩颈酸麻,查体却未见明显结构异常,其实就是“压力型肌肉劳损”在作怪。科学应对情绪压力,保持规律作息、学会放松、适度运动、与人交流,甚至寻求心理支持,都是维护脊柱和整体健康的重要策略。要记住,身体是情绪的镜子,压力管理同样是护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
脊柱疾病从来不是偶然,它是日复一日生活方式选择的“总和”。或许你没有经历过突发性的腰椎间盘突出,也没有被颈椎病困扰过,但这并不意味着脊柱没有在悄悄“抗议”。健康的脊柱来自点滴积累——一个端正的坐姿、一次主动的伸展、一次科学的搬运、一次减压的深呼吸,都是对脊柱最好的保护。不做“低头族”、远离久坐瘫、加强核心训练、规律作息、不压抑情绪,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最终会构建一个稳固有力的脊柱系统。与其等病痛来临,不如主动改变,从今天起,对你的脊柱好一点。它陪你走了一路,也值得你守护一生。
(单位: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