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教活动 正文
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丨动物与人类生态共链,科学家铺就保护基石
2025-06-2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1万

6月12日下午,“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开展。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联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40余名“科技小记者”参与活动。小记者们通过沉浸式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聆听科学家精神讲座和参加新闻写作培训,点燃了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现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及国家动物博物馆。该所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和科学普及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代代优秀的科学家在此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

小记者们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濒危动物展厅、鸟类展厅。展厅内陈列的珍贵的动物标本,配合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多样的图文资料,让小记者们不仅了解到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现状,更深刻认识到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小记者们参观濒危动物展厅

在濒危动物展厅入口处,一段“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个物种正在消失”的文字,吸引了小记者们的注意。文字旁的展示墙壁上挂着几件动物制品。讲解老师介绍,将这些来自海关查没的走私动物制品放在濒危动物展厅入口,就是希望能够引发参观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看着这些陈列的物品,陈泽萱同学感慨道:“穿山甲的鳞甲、华南虎的威严,在人类扩张面前竟如此脆弱,每件标本都似一封来自灭绝边缘的求救信。”单腾渊同学也直言不讳:“我感受不到皮毛的美丽,只痛恨偷猎者的残暴行径。”

▲小记者与讲解老师互动

随着讲解的深入,小记者们也从华南虎、白鱀豚、江豚、穿山甲、白头叶猴、长臂猿等极为珍稀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本中,了解到科学家们为保护这些动物所付出的努力。他们长期深入野外,风餐露宿,对动物的栖息地、种群数量、生活习性等进行细致调查。基于调查结果,科学家们精心制定保护策略,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繁育研究、加强执法打击非法捕猎等,为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

博物馆内还展示着很多模式标本。所谓“模式标本”就是在物种描述和命名时,被指定作为物种标准参照的标本。它是分类学家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修订的重要参考。

在类人猿标本展区,讲解老师介绍道,中国著名动物学家谭邦杰于1955年命名了白头叶猴,填补了我国灵长类动物研究的空白。当时他在广西途中偶然发现一张奇特的动物皮毛,敏锐地意识到可能是新物种,后续研究确定了白头叶猴这一由中国学者首次发现并命名的灵长类动物。生活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的白眉长臂猿新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为其命名的范朋飞等科学家还命名了“天行长臂猿”,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命名的类人猿新种。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与命名,体现了我国在灵长类研究领域的贡献。

▲讲解老师科普蜚蠊

接下来的科学家精神讲座中,讲解老师通过科普蜚蠊的前世今生,讲解了动物与人类的相处之道,纠正了人们对蜚蠊的误解,还探讨了益虫与害虫的辩证关系,并以麻雀为例进行了说明。麻雀曾被认为是“四害”之一,但动物学家郑作新提出“防除雀害,而非简单消灭麻雀”的主张。他带领团队深入农业生产地区,调查麻雀的饮食构成以及是否对农作物构成危害。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他发表了分析报告,为麻雀“平反昭雪”。郑作新不顾个人得失,大胆地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看法公开发表,认为探索真理、坚持真理和宣传真理是一个科学家的神圣责任。

听了讲座,小记者们的神情中流露出敬佩之意,被科学家们求真务实的精神打动。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开展“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活动计划走进多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深入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和成就,深刻感悟科学家精神,从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来源:北京科技报

撰文:记者 李晶

摄影:记者 丁林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推荐阅读
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丨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追寻科学家精神的轨道之光
2025-05-28 北京科技报
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丨走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解码“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2025-05-22 北京科技报
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丨循李四光精神脉络,解锁地质学传承密码
2025-05-21 北京科技报
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场活动启动
2025-04-27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