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昆
提起“胃镜”,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难受”“恶心”“想吐”,甚至谈“镜”色变。然而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核心手段,胃镜检查早已不是“粗放式”操作,而是一项成熟、安全、精准的内镜检查项目。特别是近年来无痛胃镜技术普及、消毒流程规范、护理操作细致,胃镜检查已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本文将从一名一线内镜中心护士的角度出发,带你一步步看清胃镜检查的每一个细节,破解你的顾虑,理解医生与护士背后的努力与专业。
为什么要做胃镜?不是拍个片就够了吗
很多患者常会问:“我只是胃痛,做个B超或者吃点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得做胃镜?”其实,胃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胃部疾病最直接、最精准的方法之一。它能清楚地观察食道、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状况,识别早期胃癌、胃溃疡、慢性胃炎、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常见病变。相比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胃镜有三大显著优势:一是能“看得见”,在直视下识别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溃疡、出血、肿块等;二是能“取得出”,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取样,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三是能“当场治”,对于发现的小息肉、出血点、微小肿瘤等问题,医生可在镜下同步进行止血、电切或其他微创处理。尤其是那些长期胃痛、反酸、食欲差、吞咽不适、黑便或不明原因贫血的人群,或者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长期服药史的人,胃镜不仅是筛查利器,更是避免延误的关键一步。
检查前的准备:护士为什么特别“较真”
胃镜检查并不是“说查就查”的简单操作。从患者走进内镜中心那一刻起,护士团队就开始履行一系列至关重要的职责:评估风险、宣教准备、操作配合、生命体征监测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护士在检查前总是反复“较真”?其实,每一个细致入微的步骤,都是在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1.评估禁忌与风险
护士会首先询问详细病史,比如是否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药物过敏史,是否做过胃部手术、是否正在服用抗凝药物,以及最后一次进食时间等。这些信息看似琐碎,却决定了患者是否适合做胃镜,以及应采取何种操作方式,避免检查中发生呕吐误吸、气道梗阻等风险事件。
2.空腹要求不能马虎
成人检查需空腹6小时以上、禁水2小时以上,若为无痛胃镜还需禁食时间更长。很多人以为“喝点水应该没事”,但胃内残留食物或液体不仅会影响视野,还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引发恶心、呕吐,甚至误吸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士通常会在进内镜室前再次确认空腹情况,若不达标,会建议患者延期检查,绝不“凑合”。
3.检查说明和心理安抚
不少患者因紧张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检查中强烈抵抗。护士会提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检查流程、可能的不适感,并教授如何配合,如吞咽镜管时放松喉咙、调整呼吸节奏等。如果是无痛胃镜,还会向患者说明麻醉方式、术中监护、术后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整个过程有心理预期,能显著减少恐惧,提升顺利完成检查的概率。
检查中的关键细节:护士的“隐形守护”
胃镜检查过程中,护士并非只是“在一旁待命”,而是在多个关键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就像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确保每一位患者顺利、安全地完成检查。
1.体位摆放:看似简单,实则关键
标准体位为左侧卧、头偏左下,膝盖微屈。护士会协助患者正确摆好体位,并根据患者体型调节床高和头部角度。对于高龄、体弱、孕妇或伴有脊柱疾病的患者,护士还会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压迫、呛咳等潜在危险。
2.咽部麻醉:操作前的“关键缓冲”
为减少检查时的恶心、呛咳反应,护士会在操作前为患者进行咽部局部麻醉,通常使用利多卡因喷雾或含漱液。麻药生效后,咽部的敏感性会降低,患者的吞咽反射减弱,从而使胃镜能更顺利通过咽喉部。此时护士会特别提醒:麻醉后30分钟内严禁饮食饮水,以防误吸;如果出现异样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3.无痛胃镜的麻醉协同
在无痛胃镜检查中,护士会提前协助麻醉医生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在整个镇静麻醉过程中,护士会随时观察仪器读数与患者反应,防止镇静过度、过敏或突发异常,为医生及时调整提供第一手信息。
4.操作过程中,护士全程“盯紧”
胃镜检查一旦开始,护士并不是“退场观众”。她们会密切关注患者呼吸是否顺畅,有无因紧张或插镜不适而出现异常反应;及时递送活检钳、异物钳等器械配合医生操作;清理口角渗液、引流呕吐物、吸除口腔分泌物;在必要时调整体位,防止胃镜扭转或滑移。同时,她们也在不断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判断是否有强烈不适,做到“提前介入,早于问题”。
检查后这几步,也很重要
很多人以为胃镜检查一结束就“大功告成”,但实际上,检查后的护理与指导同样关键。特别是接受了无痛胃镜的患者,更需要一段时间的医学观察和专业引导,才能确保身体状态平稳、安全离开。
1.清醒观察:无痛检查后的“黄金30分钟”
对于无痛胃镜患者,检查结束后必须进入恢复室观察至少30分钟。护士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确认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且无明显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咳血等不良反应后,方可安全离院。如果患者有慢性疾病或高龄体质弱,还会延长观察时间,确保万无一失。
2.饮食恢复:不能“检查完就吃”
即便是常规胃镜检查,也建议在检查结束后至少等待30分钟再进食,以确保咽反射和吞咽功能完全恢复。对于无痛胃镜,恢复要求更高,护士通常会特别提醒:“先不要急着吃东西,喝水也要慢慢来,先含一口清水,感受一下能不能顺利吞咽。”如果下咽过程顺畅,才能逐步恢复正常饮食。这个细节看似微小,却能有效避免呛咳或误吸。
3.活检与结果说明
如果检查过程中有进行活检取样,一般需要5~8个工作日才能出具病理结果。护士会清楚地告知患者:报告什么时候能拿、是去窗口取还是通过线上系统查看、是否需要再次挂号复诊。如果涉及疑似病变或后续治疗计划,护士也会建议患者务必按医嘱回院复诊,防止出现“检查做了、结果没看、病情延误”的情况。
关于无痛胃镜的“真相”与选择建议
近年来,无痛胃镜因其舒适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患者青睐。相比传统胃镜,无痛胃镜在镇静药物作用下,几乎无明显不适感,能有效缓解检查过程中的紧张、恶心、呕吐等反应,尤其适合对插管反应强烈或心理负担较重的人群。然而,它并不是“万能方案”。对于特别焦虑、恶心反射明显、需进行活检或操作时间较长的患者,无痛胃镜更为适宜。但对于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药物过敏史、近期有麻醉禁忌的人群,则需谨慎评估使用镇静药物的安全性。是否选择无痛,应在医生充分评估基础上结合个人身体状况决定。
一次胃镜检查,背后是“系统工程”
你看到的是十几分钟的胃镜操作,但背后却是护理、医生、麻醉、消毒、设备管理等多学科的协同保障。每一位护士从进房那一刻起,就在执行着一整套专业标准:检查前要做好无菌管理与仪器预热;检查中关注每一项数据和操作细节;检查后立即处理器械送消、标本登记、回访记录等。胃镜检查不只是一个技术动作,而是医院“标准化、安全化、人性化”医疗理念的具体体现。
胃镜检查不是“吓人”的技术,而是帮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胃病的利器。通过护士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胃镜流程中隐藏的每一个科学细节和人文关怀。下一次面对这根“管子”时,希望你能心中有数、不再惧怕。如果你仍有顾虑,欢迎与护士沟通,我们始终在背后守护你,用专业为你撑起一份安心。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省市: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