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玉衬
崩漏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在现代医学中多指功能性子宫出血,包括月经周期紊乱、大量出血、持续性或间歇性阴道流血等。尽管诊断手段和治疗方式在现代医学中已经非常发达,但对于反复发作、查无明确器质性病因的患者来说,治疗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学,凭借数千年的积累和独特的辨证施治体系,在调理崩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调和气血”这一核心理念,中医为众多女性提供了稳定、温和、长效的治疗思路。
崩漏:不仅是“出血多”,更是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崩”是指突然而至、大量的阴道出血;“漏”则是出血持续不断、绵绵不止。崩漏虽属血证,但根本在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女子以血为本,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摄血、行血,血赖气生、气行则血行。因此,崩漏往往不是单一的“血症”,而是气虚、气陷、阴虚、血热等多种证候交错出现的结果。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在中医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脾虚气陷:脾为生血之源,统摄血液运行。若脾气虚弱,摄血无力,血液便容易溢出脉外,形成崩漏。
肾虚冲任不固:肾藏精主生殖,肾气亏损会影响冲任二脉的稳定,导致出血失控。
血热妄行: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肝郁化火或湿热下注,使血液运行失常,冲任失约,血热迫血妄行。
气滞血瘀:长期郁怒、情绪波动大,会导致气机郁结、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亦可扰动冲任,引发出血。
气血调和:中医治疗崩漏的核心思路
补气摄血,固本止崩:脾气虚弱是引发崩漏的常见基础。脾统血功能减退,使血液运行失控。此类患者常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等症状。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摄血止崩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人参养营汤等,配合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药材,补中益气,增强摄血能力。
滋阴清热,凉血止漏:若为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之证,患者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出血色鲜红、质稠。此时宜清热养阴、凉血止血。常用方剂有清经汤、固经丸,选用地黄、白芍、阿胶、牡丹皮、黄柏等药物,调理阴虚、降低内热,达到止血目的。
补肾固冲,调摄月事: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若肾气亏损、冲任虚损,常见于久病体弱、产后失调等情况,出血量多、色淡清稀、伴有腰酸、小便频数、头晕耳鸣等肾虚表现。治疗上重在温补肾阳、固冲止漏。常用方剂有右归丸、寿胎丸、固阴煎等,药材如熟地、山药、杜仲、菟丝子,有助于温养肾气、巩固冲任。
活血化瘀,通调气机:气滞血瘀证常见于情绪压抑、肝郁气结的患者,出血多为暗红夹块、经前情绪波动大、乳房胀痛、胁肋不适。治疗上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方如血府逐瘀汤、丹栀逍遥散,药用柴胡、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疏解郁结、化瘀止血。
中医治疗崩漏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医学诊疗体系中,很多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尤其是激素水平紊乱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通常采用口服避孕药、止血药物或激素调节。但这类手段虽然能快速控制症状,却难以从根本改善体质,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症状复发。
中医的价值,在于从整体角度入手,通过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循序渐进地恢复身体内部的动态平衡。特别适合体质虚弱、出血反复、情绪不稳的女性群体。通过口服中药汤剂、丸剂、配合针灸、艾灸、推拿等手段,中医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患者在控制出血的同时,改善睡眠、调节月经周期、增强免疫力。
崩漏虽非急症,却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中医所倡导的“气血调和”不仅是一种治疗理念,更是一种对女性整体健康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止住出血”,而是要重建体内气血运行的协调与稳定。在当前“中西结合”日益成为趋势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古法正以现代医学验证其价值。对崩漏患者来说,寻求中医治疗,不妨是一种更温和、更长效、更适合个人体质的选择。真正的疗愈,不仅来自止血的药,更来自理解身体语言、调养气血的智慧。
(单位:灵山县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