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志先
近年来,全球及周边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去年,张先生因户外作业未防蚊,突发高烧和关节痛,误以为中暑,自行用药无效后确诊为登革热,经过10天的治疗后康复。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花蚊子出没地就有登革热风险。随着天气变暖、降雨增多,我国将进入登革热高发季节。今天,我们了解登革热,学习保护自己和家人。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而传播它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白纹伊蚊)。这种蚊子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早上和傍晚。被感染病毒的花蚊子叮咬后,病毒会在人体内“捣乱”,大约3~14天就可能发病。
登革热的常见症状
发高烧: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可在24小时至36小时内升至39℃以上,一般持续2~7天。
疼痛难忍:可出现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等,全身骨骼、肌肉疼痛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
皮疹出现:发病后第3~6天,面部、颈部、躯干或四肢等部位可出现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出血性皮疹,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出血倾向: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呕血、便血等严重出血症状。
严重情况:少数人甚至会出现更危险的休克和器官损伤。
花蚊子是怎么传播登革热的
花蚊子,这些看似无害的小生物,实际上扮演着“病毒快递员”的角色。它们在叮咬了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者之后,病毒会在蚊子的体内开始“繁殖”和扩散。随后,当这只携带病毒的蚊子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它就会将病毒“传递”给新的宿主,从而引发疾病的传播。更令人担忧的是,花蚊子倾向在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它们喜欢选择那些靠近人类生活的地方作为它们的活动范围。例如,在小区的花坛、家庭的花盆托盘,甚至是水桶等地方,只要存在积水,这些地方就可能成为花蚊子繁殖的“温床”。因此,这些看似平常的角落,实际上可能隐藏着登革热病毒传播的风险。
预防登革热,记住这三个防控宝典
预防登革热,关键要从“防蚊”和“灭蚊”两方面入手,记住这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宝典一:清除积水,端掉蚊子的“家”
在我们的家庭环境中,需要定期进行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蚊虫的滋生。首先,应当检查家中的花盆托盘、花瓶以及水桶等容器,确保它们内部没有积水,如果有,应立即倒掉,以避免成为蚊子繁殖的温床。此外,对于那些暂时不用的盆盆罐罐,应该将它们倒扣存放,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蚊子在这些容器中产卵。而在社区层面,公共区域的下水道和沟渠的畅通无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积水是蚊子繁殖的理想场所,因此必须确保这些地方没有积水。同时,对于那些可能成为积水隐患的杂物,如废弃的轮胎、泡沫箱等,也应当及时进行清理,以减少蚊子的滋生机会。
宝典二:把蚊子“拒之门外”
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让蚊子进不来;外出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宝典三:让蚊子“不敢靠近”——化学防蚊
室内灭蚊:使用电蚊拍消灭成虫;在蚊子经常出没的角落,如墙角、窗帘后,喷洒杀虫剂;户外防蚊:去公园、草丛等蚊虫多的地方,提前喷上驱蚊液;露营时使用含DEET成分的驱蚊产品。
万一感染了登革热该怎么办
学会自我健康监测: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千万别不当回事,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相关情况。目前虽然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登革热,但只要及时就医,通过退烧、补液等治疗方法,大多数人都能康复。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做好防蚊措施,防止传染给其他人。
夏天是传染病高发季,掌握登革热防控宝典,就能大大降低感染登革热的风险。愿每个人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又愉快的夏天!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