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拯救睡眠计划:睡眠医学为你揭秘失眠根源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1万

撰文/李月颖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人无法忽视的困扰。根据统计,全球约有30%的人口受到失眠的困扰,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甚至更高。失眠不仅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长期失眠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因此,了解失眠的根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成为现代人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四个角度深入探讨失眠的根源,并提供一些科学的应对策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睡眠问题,进而找到改善的方法。

1. 失眠的生理根源:大脑的“开关”失衡

失眠的根源首先可能与大脑的生理机制有关。大脑中有一个被称为“下丘脑”的区域,它负责调节我们的生物钟,也就是“昼夜节律”。下丘脑通过感知外界的光线变化,来决定何时分泌褪黑素——一种帮助我们入睡的激素。如果这个机制出现问题,比如褪黑素分泌不足或分泌时间紊乱,就会导致入睡困难。此外,大脑中的另一个重要区域是“蓝斑核”,它负责调节觉醒状态。如果蓝斑核过于活跃,尤其是在本该休息的时间,就会让我们难以放松,从而引发失眠。这种生理性的失眠可能与年龄、遗传因素或某些疾病有关。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的分泌会逐渐减少,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2. 失眠的心理根源:压力与情绪的“连锁反应”

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现代生活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当一个人处于高压状态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难以入睡或早醒。此外,情绪波动也会通过“条件反射”影响睡眠。例如,如果你长期在睡前思考工作上的问题,大脑就会将“睡前时间”与“焦虑”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即使你不再有实际的压力,也会因为这种条件反射而难以入睡。

3. 失眠的环境根源:现代生活的“干扰”

环境因素对睡眠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现代生活中,光污染、噪声、温度不适等因素,都在无形中破坏着我们的睡眠质量。例如,夜晚的光线(尤其是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生物钟紊乱;而城市中的交通噪声则会打断深度睡眠,让人感觉第二天精力不足。此外,现代人普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不仅会发出干扰性的蓝光,还会通过内容本身(如社交媒体、新闻等)引发情绪波动,进一步影响睡眠。你可能没意识到,卧室的布置也会“偷走”你的睡眠。比如,即使拉上窗帘,路灯或广告牌的余光也可能透过缝隙照进房间,这种微弱的光线看似无害,却能持续干扰褪黑素分泌。再比如空调温度过低或过高,会让身体在入睡时反复调整体温,导致浅眠多梦。

4. 失眠的生活习惯根源:不规律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现代人普遍缺乏固定的作息时间,有些人熬夜加班,有些人则因为娱乐活动而推迟睡觉时间。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会打乱大脑的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饮食和运动习惯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例如,晚餐过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都会干扰睡眠;而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进而影响睡眠深度。很多人以为“补觉”能弥补熬夜的伤害,但身体并不买账。比如周末睡到中午,看似补足了睡眠时长,却会打乱生物钟,导致周日晚上更难入睡,形成“恶性循环”。再比如有人喜欢睡前喝杯红酒助眠,其实酒精虽然能让人快速入睡,却会减少深度睡眠时间,半夜容易惊醒。还有那些为了减肥不吃晚饭的人,饥饿感会刺激胃酸分泌,让大脑误以为需要保持警觉去寻找食物,反而让人躺床上“饿得睡不着”。

结语

失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可能涉及生理、心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根源后,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减少压力源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入睡。记住,睡眠是健康的基础,只有找到失眠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失眠的困扰,重拾健康的生活。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市:广东省广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推荐阅读
改成“腹式呼吸”后,睡眠不自觉变好了
2025-07-09 央视新闻客户端
电子产品“偷”走睡眠,科学助眠怎么做?
2025-03-21 新华网
打呼噜不只是胖的事?从营养角度解析睡眠呼吸暂停
2025-03-10 北京科技报
打鼾、失眠,心血管疾病影响睡眠该怎么办?
2025-03-03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