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农彩梅
慢性肾病是一类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的疾病。它不像急性病那样有突如其来的强烈症状,在早期几乎察觉不到。很多人都是在例行检查中意外发现肾功能异常,或者等到水肿、尿量减少、疲乏无力等明显症状出现时,病情已经进入了较为严重的阶段。这种“悄无声息”的特性,容易让人忽视早期防控的重要性。事实上,慢性肾病并非毫无征兆。身体早期就可能通过轻微的尿液变化、持续疲劳、夜间频繁排尿等方式发出信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恰恰是肾脏功能受损的最初表现。只不过它们太容易与日常疲劳、饮水变化等因素混淆,从而被忽略。特别是一些有高血压、糖尿病或用药史的人群,更应警惕这些细节,主动关注肾脏健康。本文将围绕慢性肾病常见的早期症状展开解读,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守护肾脏,往往从认清这些“小信号”开始。
一、尿液变化:颜色、泡沫、频率的“预警灯”
尿液是肾功能的“晴雨表”。健康人每天排尿4至8次,尿色多为淡黄色且无泡沫。若出现尿频(尤其是夜尿增多)、尿量明显减少或增多、颜色变红或变深,应引起警惕。特别是“泡沫尿”长期存在,泡沫多且长时间不消散,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从尿中漏出,是早期蛋白尿的常见表现之一。泡沫尿虽然也可由浓茶、洗涤剂残留等引起,但若伴有其他症状或持续数日,应尽快就医检查尿常规。另一个重要信号是尿液发臭或变混浊,这可能暗示感染或炎症。此外,血尿的出现也不容忽视,哪怕只是一次粉红色或茶色尿液,都可能是肾炎或泌尿道出血的早期信号。总之,任何非正常的尿液变化都不应轻视,及时进行尿液分析和肾功能检查,是发现早期肾病的可靠方式。
二、水肿与疲倦: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慢性肾病初期,肾脏清除多余水分和钠的能力下降,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引发水肿。典型表现是患者晨起时眼睑轻度浮肿,随着病情进展,双下肢、踝部甚至全身可出现明显水肿。水肿初期往往不伴有疼痛,按压后凹陷明显并恢复缓慢,是与一般疲劳性浮肿的区别之一。此外,患者常常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疲倦、乏力,休息后也难以缓解,这并非简单的“亚健康”,而可能与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有关。肾脏在制造红细胞生成素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若其功能受损,则可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注意力下降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等轻微但持续的胃肠道症状,这些都可能是早期肾损伤带来的全身代谢变化所致。如果这些不适合并出现,应及时寻求医学评估,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三、高血压与蛋白尿:慢性肾病的“并发前哨”
高血压既是慢性肾病的重要病因,也可能是其早期表现之一。肾脏通过调节水分和钠离子来维持血压稳定,而当肾功能下降时,这一调控机制受损,导致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约70%的慢性肾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若长期血压难以控制,需考虑潜在的肾源性问题。同时,蛋白尿是诊断慢性肾病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即使在早期阶段也可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发现。微量白蛋白的升高反映出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是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糖尿病、痛风、高尿酸血症、肥胖症患者是慢性肾病的高风险群体,即便没有明显不适,也应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检测。早期识别和控制蛋白尿与高血压,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四、结语
慢性肾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能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每一个忽视生活细节的人身上。很多“看似小事”的症状,如泡沫尿、水肿、疲劳、血压升高,往往被误认为是普通状态,直到症状严重才就医,已错失干预黄金期。因此,每年定期体检,尤其包括尿检和血肌酐检查,对高风险人群尤为重要。医生建议:保持合理饮食、控盐控糖、规律作息、科学用药,是保护肾脏健康的基本功。只有学会聆听身体的“低语”,我们才能更从容地对抗慢性病,守护自己的健康底线。
(单位:崇左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