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子宫内膜病变:早期筛查与宫腔镜检查的关键性作用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505

撰文/叶璐

子宫内膜对每位女性都意义重大,它不仅支持受精卵的着床,更承载着月经周期的规律性。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或内分泌水平变化,内膜也可能出现病理性变化,包括子宫内膜增生、息肉、粘连,甚至癌变。如果能在早期通过筛查发现异常,并通过宫腔镜进行诊断和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保全生育功能,避免手术风险。

子宫内膜病变有哪些类型

子宫内膜增生:因雌激素过高或孕激素不足,导致内膜持续增厚,分为有无异型。无异型通常为良性;有异型则为癌前病变。

子宫内膜息肉:内膜局部隆起,可能引起不规则出血或感染,虽然大多数为良性,但也可发生恶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异位于宫腔之外,如盆腔、腹腔等,导致慢性盆腔痛、不孕、月经紊乱等问题。

原发或继发性子宫内膜癌:通常发生在绝经后多年,常以不规则出血为主要表现,早期症状可轻微不明显。

如何识别早期异常症状

月经周期紊乱,如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延长;非月经期出血,尤其外阴流血量可疑或性交后出血。绝经后出现阴道少量出血绝不能轻视,应立即就医。盆腔不适、轻度下腹胀痛或分泌物异常也可能预示内膜异常。若出现不孕、反复流产或不规则出血史,应及时关注。以上症状可能代表内膜病变,也可能源于宫颈或盆腔问题,需通过专业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筛查策略:超声与血液标志物监测

初步筛查时,经阴道超声是最重要的工具,通过测量基准期内膜厚度、形态、宫腔回声及血流变化,能提示病变线索。一般来说,经期以外,内膜厚度超过5mm值得警惕;绝经后若厚度大于4mm更需关注。B超还能评估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等其他病因。肿瘤标志物(CA125、HE4等)可作为辅助,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因此最可靠的判断方式还是结合患者年龄、症状和影像表现,制定个性化筛查计划。建议年龄在35岁以上、有高危因素(如肥胖、多囊卵巢、高血压、糖尿病或家族肿瘤史)或出现异常出血的人群每1~2年做一次B超检查。

宫腔镜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双料利器”

宫腔镜是一种可以在视野下直接观察宫腔的微创技术,通过细镜头直视并操作,形态结构一清二楚。相比盲刮术,宫腔镜最大优势在于精准定位病灶并进行靶向治疗。常见操作包括:切除息肉、切除增生组织、分离宫腔粘连、取组织活检等。它不仅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还能在同一操作中完成病灶去除,避免重复麻醉或延误治疗。宫腔镜更适合年轻或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因为它对子宫结构影响小,是宫腔病变诊治的“金标准”。

适用人群与检查时机建议

B超提示子宫内膜不规则、息肉或厚度异常;月经周期紊乱或量明显偏多;绝经后或闭经后出血;反复流产、反复不着床的不孕患者。在决定接受宫腔镜前,医生会评估全身情况,进行相关检查,确保安全与有效性。如果病变仅限于息肉或轻微增生,相对简单的宫腔镜切除便可。病理结果若提示癌前病变,可依据结果选择频繁复查或进一步治疗。

术后恢复:卫生护理与随访监测

宫腔镜后多有轻度出血或血性分泌物,约持续2~3周,为子宫内膜修复时间。术后应卧床休息至少24小时,避免盆浴与泡温泉。术后1~2次月经周期内避免性生活。术后第一年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B超和临床评估。如果术中涉及粘连,可在宫腔放置导管或周期性翻开宫腔,以保持其通畅。绝经后的女性也需密切关注第二年是否复查,确保病变没有再出现。

生活方式调整有助子宫健康

保持理想体重有助内分泌平衡、减少雌激素过剩。规律运动增强代谢和免疫力,但避免激烈运动,以免对内分泌造成紊乱。饮食上应多食富含纤维、低脂肪、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深色蔬果、全谷物、豆制品等,限糖、红肉、酒精摄入。焦虑和抑郁可影响激素分泌背景,建议听轻音乐、练习冥想或瑜伽以维持心理平衡。

子宫内膜病变具有隐匿性与潜在性,不可掉以轻心。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多病变不必切除子宫,也能保留生育能力。宫腔镜检查不仅提高诊断精准度,更为病灶切除提供便捷方式。但筛查不是一劳永逸,术后生活调节、复查随访也同样重要。只有将检查、治疗、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结合起来,女性才能在不同年龄段都拥有健康、完整的子宫。

(单位: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