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云
对许多乳腺癌患者来说,接受化疗是一段身心都极具挑战的过程。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常常使人“吃不下、吃不好”,而身边的亲人则往往会陷入另一种焦虑,怕补得不对“喂了肿瘤”。于是,有些患者刻意节食,不敢吃肉、不敢补蛋白,只靠少量粥汤果蔬硬撑,生怕营养“养大”癌细胞。这种观念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肿瘤患者尤其在化疗期间,“吃得好”不仅不会助长肿瘤,反而是提高治疗耐受力、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存率的关键。
化疗对营养状态有哪些影响
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不仅针对癌细胞,也会影响人体正常细胞,尤其是胃肠道黏膜、造血系统和免疫细胞。这种“系统性打击”使得很多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食欲下降,摄入量不足;呕吐、腹泻,导致水分与电解质流失;味觉改变、口腔溃疡,使进食变得困难;营养吸收受阻,体重快速下降;白蛋白下降,免疫力减弱,感染风险增加。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治疗中断、疗效下降甚至严重并发症。
“吃得好”会促进肿瘤生长吗
“吃得太好是不是让肿瘤长得更快?”这是乳腺癌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已表明,肿瘤的生长并非单纯依赖患者吃进去的营养,而更多受控于其本身的生物学行为、血供情况及治疗反应。
化疗期间,机体代谢率升高,对营养素的需求反而增加。如果摄入不足,不但无法饿死肿瘤,还会先“饿坏”免疫系统和正常组织,使身体无法承受化疗的打击,治疗效果反而打折扣。特别是营养不良会影响肝脏代谢药物、免疫细胞增殖、组织修复与造血功能,增加感染、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所以,关键不是“吃多不多”,而是“吃得对不对”。化疗期间补充营养应以维持体重、提升体力、增强免疫力为目标,而非盲目进补或节食。
乳腺癌化疗期间的营养原则:补得足,吃得稳
能量足够,但不过量:摄入总热量应根据体重、活动量和代谢状态个体化调整。原则上应略高于日常水平,以应对治疗消耗,同时避免摄入过多导致脂肪积聚。一般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25~30千卡能量。
优质蛋白供给充分:蛋白质是维持免疫系统、修复组织、合成抗体和酶类的基础。每天每公斤体重推荐摄入1.2~1.5克优质蛋白,来源可选择鸡蛋、牛奶、鱼虾、瘦肉、豆腐等。乳腺癌患者常因误信“蛋白质会刺激肿瘤”而忌口,实际上这是对身体极大的伤害。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均衡摄入:维生素A、C、E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化疗副反应;维生素B族有助于细胞修复和血液生成;锌、硒对免疫调节和细胞功能维持也至关重要。这些营养素主要来自新鲜蔬果、全谷物和坚果类。
少量多餐,减少胃肠负担:每天安排5~6餐小餐,既能提高总摄入量,又避免一次性吃太多引起恶心、腹胀。进食时注意慢慢咀嚼,有助于消化吸收。
化疗期间的饮食难题与应对建议
呕吐、恶心:应选择清淡、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汤、熟透的水果、蒸蛋等。避免油腻、辛辣、高脂肪食物。清晨可先少量摄入苏打饼干或干粮,缓解空腹性恶心。
味觉改变或厌食:可尝试调味方式变化(如加入柠檬汁、香料)、更换烹饪方式(如蒸代炸)、使用味道清新的水果或酸奶刺激食欲。注意饭菜温度适宜,不宜过冷或过热。
腹泻严重:仍需继续摄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高纤维、高糖、乳糖类食物,减少肠道刺激;推荐如藕粉、稀饭、苹果泥等低渣饮食,严重脱水时应及时补液。
白细胞低、感染风险高:采用“清洁饮食”原则,所有食材须彻底清洗、煮熟;避免生食水果、寿司、生菜沙拉等。确保食物现做现吃,防止食源性细菌感染。
化疗是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战役,而营养就是这场战役中无声却有力的支援兵。它既不是“喂养肿瘤”的源头,也不是可以忽略的环节。科学的营养支持,是让身体有足够能量迎接治疗,是帮助器官恢复与修复的基础,更是让患者从“生存”走向“生活”的关键助力。乳腺癌不可怕,怕的是误解和错误做法。吃得好,是为了更有力地抗击疾病,而不是让病情失控。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专业指导下吃得科学、吃得安心,为自己的康复添一份力量。
(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