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中药丸剂的制备方法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7910

撰文/赵留存

中药丸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具有服用方便、吸收缓慢、药效持久、适合慢性病调理等特点。其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核心工艺包括药材处理、制丸、干燥、包装等。以下是详细的中药丸剂(以水蜜丸为例)制备流程:

一、 药材前处理

1.净选:去除药材中的杂质、非药用部分(如泥沙、石块、霉变品)。

2.炮制:根据处方要求和药材性质,进行必要的炮制(如炒、炙、煅、蒸等),以增效、减毒或改变药性。

3.干燥:将炮制好的药材充分干燥,便于粉碎。

4.粉碎与过筛:将干燥的药材分别或混合粉碎成细粉。通常要求粉末能通过80~100目筛(甚至更细),以确保丸剂的细腻度、溶散性和口感。贵重药材、矿物药、树脂类药等常单独粉碎成极细粉(如通过120目筛)。

二、 混合

将处方中所有药材粉末按比例混合均匀。这是保证丸剂剂量准确、药效一致的关键步骤。混合方法可采用等量递增法(套色法)或机械混合法(如V型混合机)。

三、 制备粘合剂

水丸:常用冷开水或根据处方要求用黄酒、醋、稀药汁、糖液等作为润湿剂。

蜜丸:炼蜜是制备蜜丸的关键步骤。将蜂蜜加热至沸腾,除去杂质、水分,破坏酶类,并达到适宜的黏度。

水蜜丸:使用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成的混合液作为粘合剂。蜂蜜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2.5~1∶3.0(视药粉性质调整)。

糊丸:用米粉或面粉制成糊作为粘合剂。

浓缩丸:部分药材煎煮浓缩成膏,与剩余药材细粉混合制丸,或用膏做粘合剂。

四、 制丸(成型)

这是丸剂成型的核心步骤,主要有三种方法:

1.泛制法

传统手工泛丸: 在竹匾或扁内进行。

起模:用刷子蘸取少量粘合剂(水或蜜水),均匀刷在匾内一侧,撒入少量药粉,双手旋转竹匾使药粉均匀湿润并相互粘附成细小颗粒,筛去过大过小颗粒,留下均匀细小的丸模(母子)。

成型:将丸模置于匾中,反复喷洒粘合剂和撒入药粉,并不断旋转、揉撞,使丸模逐渐增大至所需大小。此过程需“水-粉”交替加入,每次加粉量均匀,滚动时间足够,以保证丸粒圆整、致密、光滑、大小均匀。

机械泛丸(包衣造粒机):原理同手工泛丸,在旋转的包衣锅内自动完成喷液、加粉、滚圆过程,效率高,质量稳定。适用于水丸、水蜜丸、浓缩丸。

2.塑制法:主要用于蜜丸。

合药(和坨):将混合均匀的药粉与适量炼蜜(或水蜜)在搅拌机(如槽型混合机)中充分混合揉搓,制成软硬适中、可塑性好的丸块(俗称“药坨”)。要求“捏之成团,搓之即散”。蜜温、用蜜量(一般药粉∶炼蜜=1∶0.8~1.5,视药粉性质而定)是关键。

制条:将药坨放入制条机(或手工搓条板)中,制成粗细均匀、长度适中的丸条。

分粒与搓圆:将丸条放入制丸机(或手工用搓丸板),切割成小段并搓成圆球形丸粒。

3.滴制法:适用于滴丸(如复方丹参滴丸)。

将药物与基质(如聚乙二醇PEG)加热熔融成溶液或混悬液,通过滴丸机的滴头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如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由于表面张力作用收缩冷凝成丸。此法自动化程度高,丸重差异小。

五、 干燥

自然干燥:通风阴凉处晾干(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或遇热不稳定的丸剂),耗时较长。

烘房干燥:将丸粒铺于烘盘内,置于60~80℃(根据药物性质定)的烘房或烘箱中干燥。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丸剂表面结壳(“外焦里嫩”)或有效成分破坏。

流化床干燥或微波干燥:效率更高,干燥更均匀。

六、 选丸

干燥后的丸粒大小可能不完全均匀,需进行筛选分级。常用滚筒筛或振动筛,除去过大、过小或畸形的丸粒,保证丸剂大小均一,丸重差异符合规定。

包衣与打光(可选)

包衣目的:掩盖不良气味、增加稳定性、防潮、改善外观、控制释放部位(如肠溶衣)等。

方法:通常在包衣锅内进行,喷洒包衣液并滚动丸粒,使其均匀包裹,然后干燥。打光是在包衣接近完成时加入少量虫蜡粉,使丸粒表面更光亮。

八、 包装与贮存

包装:使用洁净、干燥、密封性好的材料(如塑料瓶、铝塑泡罩、蜡壳、复合膜袋)包装,防止吸潮、霉变、虫蛀。

标签:注明品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用法用量、贮藏条件等。

贮存:置于阴凉干燥处(通常不超过30℃),密闭保存,避免受潮、高温、阳光直射。

(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