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施文慧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本质是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等。全球发病率约10%~15%,患者常因慢性盆腔痛、不孕、月经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内异症具有侵袭性、易复发的特点,其护理需贯穿疾病全程,从疼痛管理到心理支持,从生育指导到长期随访,多维度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系统介绍内异症的妇产科护理要点,帮助患者科学应对疾病挑战。
一、疾病认知:揭开内异症的“神秘面纱”
1. 病因与高危因素
经血逆流学说:月经期子宫内膜碎片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生长,约90%女性存在经血逆流,但仅10%~15%发病,提示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高危人群:初潮早、月经周期短、经期延长、家族史、低体重指数者风险更高。
2. 典型症状与体征
疼痛: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常需止痛药);慢性盆腔痛(非经期下腹坠胀、腰骶酸痛);性交痛(深部触痛)、排便痛(病灶侵犯直肠)。
不孕:约30%~50%患者合并不孕,与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卵巢功能异常相关。
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前点滴出血。
体征: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结节、子宫后倾固定、附件区包块。
二、治疗配合:从药物到手术的“全程参与”
1. 药物治疗护理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疼痛,需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警惕长期使用导致胃溃疡、肾功能损害。
激素类药物: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减少经血逆流,需规律服用避免突破性出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会造成“假绝经”状态,缓解疼痛,需反向添加雌激素预防低雌激素症状。孕激素类药物如地诺孕素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乳腺超声。中药可辅助调节身体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
2. 手术治疗护理
术前准备:腹腔镜手术为首选,术前需完善肠道准备、皮肤准备;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患者,需评估膀胱、肠道受累情况,必要时联合外科手术。
术后护理:采用多模式镇痛;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鼓励早期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监测体温预防感染。
三、疼痛管理:打破“慢性疼痛”的恶性循环
1. 疼痛评估与记录
工具选择:数字评分法(NRS):0~10分评估疼痛强度;记录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每月随访时评估疼痛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 非药物干预
物理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皮肤电极缓解盆腔痛;下腹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生活方式调整:瑜伽每周3次,每次60分钟,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增加ω-3脂肪酸抗炎。
四、生育支持:从“助孕”到“保胎”的全程护航
1. 生育力评估
抗苗勒管激素(AMH)检测评估卵巢储备;月经期超声监测基础卵泡数量。输卵管通畅性子宫输卵管造影(HSG)可明确输卵管是否阻塞或积水。
2. 辅助生殖技术(ART)护理
术前准备:对合并巧克力囊肿者,术前需穿刺抽吸囊肿液以减少卵巢储备损伤;减少内源性黄体生成素(LH)波动,提高胚胎着床率。
术后护理:肌注黄体酮或阴道用雪诺酮至孕10周;缓解因多次失败导致的焦虑情绪。
五、长期管理:预防复发的“持久战”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需药物维持,如GnRH-a或地诺孕素,无生育需求者可选LNG-IUS,并定期随访。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避免久坐,控制BMI在18.5~23.9kg/m²,以减少雌激素波动,降低复发风险。
六、心理支持:从“情绪困扰”到“心理韧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心理护理:通过HADS量表评估焦虑抑郁,对高分者转介心理科;CBT疗法纠正过度负面思维,配合放松训练缓解压力。病友互助组织线上交流及术后探访,构建多维支持网络。
七、结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护理需以患者为中心,整合药物、手术、疼痛管理、生育支持及心理干预,患者可与疾病和谐共处,达身心平衡。未来,个性化护理将点亮“无痛人生”新希望。
(单位:固安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