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明蕊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15%会发生足溃疡,其中14%~24%的患者最终面临截肢风险。然而,通过科学的居家护理,约50%的足溃疡可避免恶化,甚至实现愈合。本文将从清洁换药、日常防护、生活习惯调整三方面,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份实用的足部护理指南。
一、清洁换药:伤口管理的核心环节
1. 科学清洁,预防感染
清洁方法:每日用37~40℃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柔冲洗伤口,禁用碘伏、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可能延缓愈合)。棉签或无菌纱布蘸取清洁,忌用力擦拭,避免损伤新生组织。
渗液处理:少量渗液可用吸水性敷料(如泡沫敷料);大量渗液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可能。
2. 敷料选择与更换
干燥伤口: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持湿润环境促进愈合。
渗液较多:选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外层加用纱布固定。
感染风险:含银敷料可释放银离子杀菌,但需遵医嘱使用。
更换频率:通常2~3天更换一次,若敷料浸透或脱落需立即更换。
3. 特殊情况处理
坏死组织:若伤口存在黑痂或坏死组织,需由专业医生清创,切勿自行处理。
异味处理:感染伤口可能散发恶臭,可使用含甲硝唑的敷料控制异味。
二、日常防护:细节决定足部健康
1. 皮肤保湿与防裂
保湿策略:每日涂抹无刺激保湿霜(如凡士林),重点保护足跟、踝周干燥皮肤。避免使用含香精、酒精的护肤品,减少过敏风险。
防裂技巧:冬季可使用尿素软膏软化角质,预防皲裂。
2. 避免机械性损伤
指甲护理:每周修剪指甲,边缘磨平,避免抓挠导致皮肤破损。嵌甲患者需就医处理,切勿自行修剪。
防护装备:外出时穿厚底鞋,减少石子、硬物对足底的冲击。避免赤脚行走,即使在家也应穿拖鞋。
3. 体位管理:促进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每日平卧时,用枕头将小腿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20~30cm,持续20~30分钟。
避免久坐久站:每30分钟变换姿势,久坐时勾脚尖(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三、生活习惯调整:从源头阻断溃疡诱因
1. 血糖管理:控制血糖波动
目标范围: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
监测频率:每日至少监测4次(空腹、三餐后2小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适度运动:改善下肢循环
推荐运动:每日快走30分钟,利用小腿肌肉泵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水中运动(游泳/水中行走)借助水的浮力减轻足部压力。
禁忌运动:避免举重、深蹲等增加腹压的运动。
3. 戒烟限酒:保护血管内皮
戒烟:尼古丁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硬化。
限酒:酒精导致血糖波动,长期饮酒可能引发神经病变。
四、并发症预警与就医时机
1. 感染信号
伤口出现红肿、渗液增多、异味或体温>37.5℃,需立即就医。
2. 血管病变预警
单侧肢体突然发凉、疼痛,皮肤颜色苍白或发绀,警惕动脉闭塞,需紧急处理。
3. 定期随访
每1~3个月复诊,通过血管超声、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足部状况,调整护理方案。
五、结语
糖尿病足溃疡的居家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与家属的耐心与细致。从精准的伤口管理到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每一环节都关乎预后。记住,血糖控制是溃疡预防的“基石”,清洁换药是愈合的“催化剂”,而健康的生活习惯则是长久的“护身符”。若伤口持续不愈或出现并发症征兆,请及时寻求内分泌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帮助。通过科学护理,多数患者可实现症状缓解甚至痊愈,避免截肢风险,重获行走自由!
(单位:青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