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薛伟冬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以胃黏膜慢性炎症为特征,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隐痛、饱胀、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胃脘痛”“痞满”范畴,其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辨证调理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通过调和脾胃功能、改善体质偏颇,结合饮食养护,可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解析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系统阐述辨证调理方法及饮食养护要点,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困阻中焦。
饥饱无常: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
嗜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阳气受损,寒凝气滞。
2. 情志失调
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频作。
思虑过度:脾虚气结,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3. 外邪犯胃
寒邪侵袭: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遇寒加重。
湿热蕴结:口苦口臭、胃脘灼热、舌红苔黄腻。
4. 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表现为胃脘隐痛、神疲乏力。
久病耗伤:慢性疾病导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二、中医辨证调理方法
(一)内治法
1. 肝胃不和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情绪波动时加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中成药可用气滞胃痛颗粒,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胃痛。
2. 脾胃虚弱证
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中成药可用香砂养胃丸,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炎。
3. 脾胃湿热证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可用三仁汤加减,中成药可用藿香清胃胶囊,适用于湿热中阻型胃炎。
4. 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用一贯煎加减,中成药可用养胃舒颗粒,适用于胃阴亏虚型胃炎。
(二)外治法
1. 针灸治疗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配穴:肝胃不和加太冲、期门;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脾胃湿热加内庭、阴陵泉;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太溪。
方法: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2. 推拿按摩
部位:腹部(中脘、天枢)、背部(脾俞、胃俞)。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力度适中,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三、饮食养护要点:药食同源,顾护胃气
1. 饮食原则
定时定量,三餐规律,避免过饥过饱,晚餐不宜过晚。细嚼慢咽,减轻胃部负担,促进消化液分泌。食物温度以40~50℃为宜,避免过冷过热。
2. 禁忌食物
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易加重胃黏膜损伤。
油腻厚味:炸鸡、肥肉、奶油等,难以消化,增加脾胃负担。
生冷坚硬:冷饮、生鱼片、坚果等,损伤胃阳,导致胃痛。
产气食物: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引起腹胀不适。
3. 推荐食物
健脾养胃:小米、山药、南瓜、胡萝卜、红枣、莲子。
疏肝理气:玫瑰花、佛手、陈皮、柚子、橙子。
清热化湿:冬瓜、薏米、赤小豆、绿豆、苦瓜。
养阴生津:银耳、百合、梨、蜂蜜、石斛。
四、结语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调理强调“调和脾胃,标本兼顾”,通过疏肝和胃、健脾益气、清热化湿、养阴益胃等治法,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可有效改善症状、修复胃黏膜。饮食养护方面,需遵循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温热适宜的原则,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厚味、生冷坚硬食物,推荐食用健脾养胃、疏肝理气、清热化湿、养阴生津之品。患者应树立“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将中医调理与饮食养护融入日常生活,促进慢性胃炎的长期缓解与康复。
(单位:隆化县中医医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