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雪英
慢性胃炎是现代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病程迁延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整体调理体质、改善脾胃运化功能,中医调养在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调养原则、具体方法三方面,系统解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调养密码。
一、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将慢性胃炎归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发病与以下因素相关:
1.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湿热内生、食积停滞。
2. 情志失调:长期焦虑、抑郁或怒气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发胃胀胃痛。
3.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导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易受外邪侵袭。
4. 外邪侵袭:寒湿或湿热之邪困阻中焦,导致胃气失和。
5. 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损伤胃黏膜。
二、中医调养慢性胃炎的核心原则
1. 健脾和胃: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生化。
2. 疏肝理气:调节情志,缓解肝气郁结对胃的影响。
3. 祛湿化痰:清除体内湿热或痰浊,改善胃部环境。
4. 温中散寒:针对脾胃虚寒型,温补中焦阳气。
5. 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修复。
三、慢性胃炎的中医调养方法
(一)饮食调养:药食同源,护胃为先
1. 忌口清单: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酸甜过激、粗糙难消化食物。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2. 推荐: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胡萝卜、白菜、菠菜;清蒸鱼、鸡蛋羹、豆腐。
药膳: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炖瘦肉,健脾祛湿。陈皮生姜茶——陈皮5克、生姜3片,煮水代茶,理气暖胃。
3. 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或过饥。细嚼慢咽,晚餐不宜过晚(睡前2~3小时禁食)。
(二)起居调养:顺应自然,养护脾胃
1.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伤阴。季节交替时注意胃部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2. 适度运动:选择舒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每日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或大量饮水。
3. 情志调节:通过冥想、听音乐、书法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过度焦虑、愤怒,保持心情舒畅。
(三)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标本兼顾
1. 常用中药
健脾益气:黄芪、党参、白术、茯苓。
疏肝和胃:柴胡、白芍、陈皮、香附。
温中散寒:干姜、高良姜、肉桂。
清热燥湿:黄连、黄芩、蒲公英。
2. 经典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症见胃胀、食欲不振。
柴胡疏肝散:适用于肝胃不和型,症见胃痛连胁、嗳气频作。
黄芪建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
3. 用药须知: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自行服药。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用药需谨慎。
(四)中医外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1. 针灸疗法:常用足三里(健脾和胃)、中脘(调理胃气)、内关(宽胸理气)。每周2~3次,连续4~6周。
2. 艾灸疗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艾灸神阙(肚脐)、胃俞穴,每次15~20分钟。
3. 推拿按摩:顺时针揉腹10分钟,或点按中脘、足三里穴,每日1~2次。
四、调养误区与注意事项
1. 误区:过度依赖药物,忽视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盲目进补,如过量食用阿胶、红参等滋腻之品。
2. 注意事项:定期复查胃镜,监测胃黏膜变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四联疗法根除治疗。症状急性加重时(如呕血、黑便),立即就医。
五、结语
慢性胃炎的中医调养是一个“医-养-防”结合的系统工程,需从饮食、情志、起居、中药、外治法等多维度综合干预。通过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等法,中医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改善体质,减少复发。患者需保持耐心,长期坚持调养,同时定期复诊,与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开胃胀胃痛的“密码”,重获脾胃安康。
(单位:邢台市中医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