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梦洁
月经不调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中医妇科以“气血”为核心,通过调和脏腑、疏通经络,为女性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调理方案。中医经典《傅青主女科》指出:“妇人有经水断续,或前或后,皆因气血紊乱。”本文将从气血理论、辨证分型、调理方法三方面,揭示中医应对月经不调的智慧。
一、气血理论
1. 气血
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若气虚则血流缓慢,导致月经后期、量少。血为气提供载体,血虚则气无所依,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2. 冲任二脉
冲脉为“血海”,任脉主“阴经气血”,二者共同调节月经。若冲任瘀阻,则气血不畅,引发痛经、经血有块。
3. 肝脾肾
肝气郁结会导致血行不畅,表现为经期乳房胀痛、情绪烦躁。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月经量少、色淡,伴乏力、食欲不振。肾精亏虚则天癸(月经)不充,导致月经后期、闭经,伴腰膝酸软。
二、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调理
1. 气虚型:月经提前,量少色淡
过度劳累、久病伤气,导致气不摄血。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经量少,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食疗方:黄芪炖鸡(黄芪30克,母鸡1只,炖煮后食肉喝汤),补气摄血。
穴位按摩:气海穴(脐下1.5寸)、足三里(膝眼下3寸),每日按压5分钟。
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2. 血虚型:月经后期,量少色淡
失血过多、久病耗血,或脾胃虚弱致气血生化不足。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经量少,色淡,伴面色苍白、头晕心悸。
食疗方:四物汤炖排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0克,排骨适量),养血调经。
穴位按摩:血海穴(髌骨内上缘2寸),每日艾灸10分钟。
经典方剂:归脾汤加减。
3. 气滞型: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胀
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导致气机不畅。月经周期或提前或推后,经量多少不定,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食疗方:玫瑰花茶,疏肝理气。
穴位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每日按压至酸胀感。
经典方剂:逍遥散加减。
4. 血瘀型:经血有块,痛经拒按
寒凝、热灼或外伤导致瘀血内阻。经血色暗有块,小腹刺痛拒按,块下痛减,伴唇舌紫暗。
食疗方:山楂红糖水(山楂30克,红糖30克,煮水饮用),活血化瘀。
穴位按摩: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每日艾灸15分钟。
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5. 血热型:月经提前,量多色红
嗜食辛辣、情志过极致热扰冲任。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多,色深红,伴心烦口渴、便秘尿黄。
食疗方:莲藕排骨汤(莲藕500克,排骨适量,炖煮后调味),清热凉血。
穴位按摩:行间穴(足背第一、二趾间红白肉际处),每日掐按3分钟。
经典方剂:清经散加减。
6. 血寒型:月经后期,经色暗黑
外感寒邪或贪食生冷,寒凝血脉。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暗有块,伴小腹冷痛、畏寒肢冷。
食疗方:生姜红糖水(生姜15克,红糖30克,煮水饮用),温经散寒。
穴位按摩:关元穴(脐下3寸),每日热敷20分钟。
经典方剂:温经汤加减。
三、中医调理的“三大核心原则”
1. 辨证施治,个性化调理
同为月经不调,气虚与血虚治法迥异,需专业中医师辨证分型,避免盲目用药。
2. 调养结合,防重于治
经期注重“通”(忌食生冷、避免剧烈运动),经后侧重“补”(食疗养血),平时注重“和”(调畅情志)。
3. 中西医协同,科学诊疗
对于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引发的月经不调,需结合B超、性激素六项等检查,中西医联合治疗。
四、结语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以气血为核心,调和脏腑、疏通经络,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平衡。通过食疗、穴位按摩及经典方剂“治未病”,需循序渐进,忌急于求成。若月经不调超3个月或伴严重腹痛、贫血,应及时就医。月经乃女性健康“晴雨表”,善待气血,方能月月安康。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育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