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贾若晗
体检单上的“空腹抽血”四个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为了完成这项检查,不少人天还没亮就饿着肚子往医院跑,甚至连一口水都不敢喝。空腹抽血究竟有什么讲究?为什么有些检查必须空腹进行?看似简单的要求背后,其实藏着大学问。
人体在进食后,身体会像一台精密仪器般,开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当我们吃下食物,胃肠道便开始对食物进行消化与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进入血液,使得血液成分发生显著改变。这些变化会干扰血液检测的结果,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以血糖检测为例,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血糖浓度会迅速升高。餐后1小时,血糖值可能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若不空腹抽血,检测出的血糖值无法反映人体基础的血糖水平,无论是诊断糖尿病,还是监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都会失去准确性。现实中,就曾有患者因餐后抽血检测血糖,数值看似正常,错过糖尿病早期诊断,导致病情延误。再比如血脂检测,餐后人体会将摄入的脂肪消化吸收,形成乳糜微粒进入血液,使血液变得浑浊,这种状态下检测血脂,甘油三酯等指标会明显升高,掩盖真实的血脂情况,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在某医院的统计中,因餐后检测血脂导致误诊的案例,一年就多达数十起。
除了血糖和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项检查也需要空腹。进食后,肝脏会参与食物的代谢,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这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出现波动。而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等,也会因进食而发生变化,影响肾功能检查的准确性。此外,一些激素类检查同样对空腹有要求。例如胰岛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在进食后会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发生相应变化,只有空腹状态下的检测结果,才能准确反映人体正常的激素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空腹抽血时是否停药也有讲究。一般来说,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不能随意停用,以免引发血压骤升、心律失常等风险,需提前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服药与抽血时间。对于孕妇群体,空腹抽血时更要注意避免低血糖情况的发生,可随身携带一些小零食,在抽完血后及时补充能量;而儿童在空腹抽血时,家长需耐心安抚,避免孩子因哭闹、挣扎影响抽血过程和检测结果。
空腹抽血的“空腹”并非简单的“不吃东西”。一般来说,需要禁食8~12小时,但不建议超过16小时。过长时间的空腹,身体会因饥饿产生应激反应,促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反而升高,还可能引起蛋白质分解,使血液中氨基酸、尿素等成分改变,同样影响检测结果。此外,空腹期间并非完全不能喝水,少量饮用白开水(不超过200毫升)对血液检测影响较小,因为水分会迅速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很快达到平衡状态,不会干扰血液成分的浓度。但要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咖啡、茶水等,这些饮品中的成分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检测方法对空腹的要求有所放宽,比如某些采用干血斑技术的检测,受饮食影响相对较小,但这类检测目前尚未广泛普及,常规的血液检测依然严格遵循空腹要求。
不同的检查项目,对空腹的要求也存在细微差别。有些项目要求绝对空腹,如空腹血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有些项目则相对宽松,如一般的血常规检查,进食对其影响较小,但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医院通常也会要求空腹抽血。因此,在进行检查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体检单上的注意事项,或向医生、护士咨询清楚。
空腹抽血看似麻烦,却是确保检查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它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帮助医生丈量出身体的真实健康状况。下次再看到“空腹抽血”的要求时,可别再抱怨,认真遵循要求,才能让检查结果成为守护健康的可靠依据。
(单位:邢台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