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武莹
妊娠期糖尿病已经成为现代孕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孕龄延后,越来越多女性在怀孕过程中出现血糖异常。数据显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接近15%。对于母婴双方而言,若血糖控制不良,不仅会增加妊娠高血压、巨大儿、早产、剖宫产等风险,还可能影响新生儿健康,甚至为未来母婴的代谢疾病埋下隐患。但好消息是,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血糖监测,大多数孕期糖尿病是可以良好控制的。
糖尿病孕妇主要分哪几类
根据起病时间和严重程度,糖尿病孕妇可分为两类:妊娠期糖尿病(GDM)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在孕中期(通常24~28周)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发现血糖升高,是最常见类型。孕前糖尿病(PGDM)即孕前已有1型或2型糖尿病者,在孕期需更高强度管理。无论哪种类型,目标都是保障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避免对胎儿发育和母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血糖控制的目标值是多少
国家指南建议,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下: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每位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血糖控制计划。
饮食控制是血糖管理的基础
合理控制总能量:总体热量需满足孕期基础代谢和胎儿发育需求。过度节食可能导致酮症,影响胎儿脑部发育;而热量过剩则增加血糖负担,诱发巨大儿。具体摄入量建议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级,由营养师进行个体化计算。
选择优质碳水化合物:碳水摄入不应过度限制,但必须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糙米、燕麦、小米、藜麦等全谷物;黄豆、绿豆、扁豆等杂豆类;地瓜、芋头、南瓜等根茎类蔬菜。尽量减少白米饭、白面包、甜点、果汁等高GI食物摄入。
注重蛋白质与脂肪搭配:优质蛋白可帮助胎儿成长并稳定血糖。每日应摄入足够量的瘦肉、鸡蛋、豆制品、奶类等。脂肪应以植物油为主,避免过量油炸食物和动物油脂。
管理餐次结构与间隔:推荐三餐三点制,即三顿正餐+两到三顿加餐。餐间隔保持2.5~3小时,可防止血糖大幅波动。晚餐后可安排少量加餐以防夜间低血糖。
注意饮水和食盐控制:多喝温开水,限制含糖饮料。控制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防止妊娠高血压发生。
如何科学安排一日三餐
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血糖友好型饮食示例,供参考:
早餐:全麦馒头+水煮蛋+青菜豆腐汤;上午加餐:一杯无糖豆浆+几个核桃;午餐:糙米饭+蒸鸡胸肉+炒西兰花+紫菜汤;下午加餐:一小块低糖玉米或山药;晚餐:小米粥+煎豆腐+凉拌木耳黄瓜;睡前加餐:低脂牛奶+半根香蕉。
具体菜谱应由营养师结合孕妇口味、血糖变化和胎儿发育情况个体化调整。
合理运动助力血糖平稳
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室内快步走;孕妇瑜伽或体操;简单拉伸运动;家务中适度活动,如擦桌、折衣服等。运动宜在餐后30分钟开始,避免空腹或剧烈运动。若出现腹痛、阴道出血、宫缩频繁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监测血糖与胎儿情况不能忽视
血糖监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建议每日自测血糖4~7次(空腹+餐后1小时或2小时)。部分需胰岛素治疗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动态调整剂量。
尿酮监测:如饮食过度控制,易出现酮体阳性,影响胎儿。需每周检测尿酮1~2次。
胎儿监护:定期B超评估胎儿体重、羊水量,监测胎动,防止巨大儿、胎盘功能异常等风险。
产后仍需持续随访
妊娠期糖尿病多数在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研究表明,约50%的GDM女性在未来5~10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因此,产后应注意分娩6~12周后进行糖耐量复查;继续保持合理饮食与运动习惯;规律体重管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筛查。母乳喂养可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持续至6个月以上。
糖尿病并非孕期的“终结者”,只要重视科学管理,绝大多数糖尿病孕妇都能平稳度过孕期,顺利分娩健康宝宝。饮食调控不是限制,而是一种有节制的营养重建;血糖管理不是负担,而是对未来健康的投资。对于每位糖妈妈而言,这是一段需要自律与支持并行的旅程。而医疗团队、家属的配合与理解,将是她们前行路上的坚强后盾。
(单位:承德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