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龚盛龙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损伤,因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被形象地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万老年人因髋部骨折住院,其中50%的患者会丧失独立生活能力,1年内死亡率可达30%。这一数据背后,是骨折后长期卧床引发的肺炎、血栓、褥疮等并发症的致命威胁。本文将通过科学解析,揭示髋部骨折的危害,并提供预防与应对策略,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庭远离这一“隐形杀手”。
一、髋部骨折的定义与高发原因
1. 什么是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特指发生在髋关节周围的骨折,主要包括:
股骨颈骨折:位于大腿骨近端与髋臼连接处,多见于老年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大腿骨粗隆部骨折,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
2. 为何老年人高发
骨质疏松: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加速,男性随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
跌倒风险:视力下降、步态不稳、环境隐患(如湿滑地面)增加跌倒概率。
慢性病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引发头晕或药物副作用,进一步升高跌倒风险。
二、“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致命真相
髋部骨折后,老年人往往需长期卧床,由此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肺部感染:卧床导致痰液排出困难,细菌易滋生,引发坠积性肺炎。
深静脉血栓:下肢活动减少,血液流速减缓,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
褥疮: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可致皮肤坏死甚至败血症。
尿路感染:卧床导致排尿不畅,细菌易逆行感染。
基础病恶化:如原有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因卧床而加重,诱发心梗或脑梗。
三、科学应对:从预防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
1.预防:筑牢“防跌倒”防线
环境改造:室内照明充足,安装夜灯;地面防滑处理,浴室加装扶手;避免杂物堆积,保持通道畅通。
营养支持:每日摄入钙1000~1200mg(如牛奶、豆制品);补充维生素D(晒太阳或药物);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蛋、瘦肉)。
运动干预: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单腿站立);肌肉力量训练(如坐姿抬腿、弹力带抗阻);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2.急救:骨折后的黄金处理
现场处理:勿随意搬动患者,避免二次损伤;拨打120,等待专业救援。
医院评估:优先选择有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的医院;48小时内完成手术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3. 治疗:手术还是保守
手术适应证:身体条件允许者首选手术(如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需严格卧床护理,但并发症风险极高。
4.康复:重返生活的关键步骤
术后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等训练;使用助行器逐步恢复站立和行走。
长期管理:定期复查,评估关节功能;参与社区康复项目,预防再次跌倒。
四、特殊人群的额外关注
1. 独居老人
佩戴紧急呼叫设备,确保跌倒后能及时求助。社区建立定期探访机制,关注独居老人安全。
2. 认知障碍患者
使用防走失手环,避免独自外出;家庭环境简化,减少跌倒诱因。
3. 慢性病患者
优化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头晕;加强血压、血糖监测,预防急性事件。
五、结语
髋部骨折虽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救治和系统的康复,完全有可能打破这一魔咒。老年人应将防跌倒融入日常生活,家庭和社会需共同构建安全支持环境。记住,一次骨折不应成为生命的终点,而应是重视健康、积极生活的起点。从今天开始,为父母的骨骼健康多一份关注,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单位:张家口市万全区医院,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