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嘉琛
内镜检查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呼吸道等疾病的筛查与治疗。从胃镜、肠镜到支气管镜,其微创特性为患者提供了精准的医学观察途径。然而,检查后的护理环节常被忽视。检查后的护理直接影响恢复效果与并发症预防,本文将系统解析内镜检查后的护理要点,涵盖饮食、活动、并发症观察等核心环节,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一、基础护理:从检查结束到早期恢复
1.生命体征监测与留观
检查后需在医院观察1~2小时,重点监测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低氧血症(如支气管镜后)或麻醉相关反应,医护人员会通过血氧饱和度仪等设备实时评估。若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医生。
2.饮食管理的渐进策略
禁食期:检查后2~4小时内禁食禁水,避免麻醉未消退导致呛咳。
流质过渡:无不适后可先饮少量温水,逐步过渡至米汤、稀粥等低渣流食。
禁忌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粗纤维(如芹菜)及产气食物(如豆制品、红薯),以防刺激消化道或加重腹胀。
3.活动与休息的平衡
当日限制:避免剧烈运动、驾车或高空作业,因麻醉可能影响协调性。
适度活动:次日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但需避免久坐或久站。
二、分类型护理要点:针对不同检查的个性化方案
1.胃镜检查后护理
咽喉护理:检查后咽部麻木或轻微疼痛属正常,避免用力咳嗽或清嗓,可用淡盐水漱口或含润喉片。
症状观察:若出现持续性上腹痛、呕血(咖啡色液体)或黑便,需警惕胃黏膜损伤或穿孔,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服用抗凝药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避免出血风险。
2.肠镜检查后护理
排气管理:检查后因气体残留可能出现腹胀,可通过腹部按摩或俯卧位缓解,避免直接按压伤口(如有活检)。
饮食调整:未活检者3小时后可进食清淡食物;息肉切除患者需禁食24小时,后以米汤、藕粉等流食为主,逐步过渡至软食。
排便监测:少量血丝为黏膜擦伤,若持续便血或伴腹痛、发热,需排查感染或穿孔。
3.支气管镜检查后护理
出血观察:痰中带血丝属常见现象,若咯血量超过10毫升或呈鲜红色,需紧急处理。
呼吸管理:检查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防止误吸;1周内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用药指导:若行肺泡灌洗或活检,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及止咳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早识别、早干预
1.常见并发症及应对
出血:少量出血可通过内镜喷洒止血药或夹闭血管处理;若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征象,需输血及手术干预。
穿孔:表现为剧烈腹痛、板状腹,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行外科修补。
感染:术后3日内发热超过38.5℃,需排查肺部或消化道感染,行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
2.特殊人群护理重点
老年人:加强心肺功能监测,预防坠积性肺炎。
糖尿病患者:检查日暂停口服降糖药,避免低血糖。
凝血障碍者:提前停用抗凝药5~7天,术后严密观察出血倾向。
四、心理调适与长期管理
1.情绪支持
检查后部分患者可能因咽喉不适或腹胀产生焦虑,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
2.定期随访
消化道疾病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制定复查计划(如萎缩性胃炎每1~2年复查胃镜)。
呼吸道疾病患者:支气管镜活检后需按医嘱进行抗炎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
五、结论
内镜检查后的科学护理是保障检查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从饮食管理到症状监测,从分类型护理到并发症预警,每一环节均需患者与医护紧密配合。通过规范化护理,可显著缩短恢复时间,提升治疗安全性。记住:检查结束只是健康管理的开始,细致的术后护理才是守护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单位:兴隆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