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衡淑红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其发病机制围绕免疫炎症反应,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引发肾小球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深入解析这一机制对制定精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免疫炎症机制与治疗原则两方面展开,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
一、免疫炎症机制:从触发到损伤的连锁反应
1. 免疫复合物沉积
感染(如链球菌)、自身抗原暴露或药物等因素可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若未被及时清除,可随血液循环沉积于肾小球。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C3a、C5a等炎症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2. 炎症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氧自由基等,直接破坏肾小球基底膜和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但过度激活可释放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加剧炎症反应。
T淋巴细胞:CD4+ T细胞(如Th1、Th17)分泌IFN-γ、IL-17等,促进炎症细胞募集和活化;CD8+ T细胞可直接杀伤肾小球细胞。
3. 炎症介质释放
细胞因子:TNF-α、IL-6等促进炎症细胞活化,IL-18诱导肾小球细胞凋亡。
趋化因子:MCP-1、RANTES等引导炎症细胞定向迁移至肾小球。
氧化应激:活性氧(ROS)和氮自由基(RNS)直接损伤肾小球细胞DNA、蛋白质和脂质。
4. 足细胞损伤
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核心成分,其损伤可导致蛋白尿。免疫炎症通过激活足细胞表面的免疫受体(如FcγR),诱导足细胞凋亡或脱落。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裸露、滤过屏障破坏,进一步加重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
5. 纤维化进展
TGF-β、CTGF等纤维化因子表达上调,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沉积。ECM过度积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肾小球硬化。
二、治疗原则:多靶点干预,阻断炎症级联
1. 免疫抑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减少细胞因子分泌发挥抗炎作用,是多数肾小球肾炎的一线治疗。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抑制DNA合成,广泛用于增殖性肾炎(如狼疮性肾炎)。
吗替麦考酚酯: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适用于激素依赖或耐药患者。
他克莫司/环孢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IL-2生成阻断T细胞活化,常用于微小病变型肾病。
2. 生物制剂
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靶向B细胞,用于难治性膜性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抗补体药物(依库珠单抗):阻断C5裂解,减轻补体介导的肾小球损伤(如C3肾炎)。抗IL-6受体单抗(托珠单抗):抑制IL-6信号通路,对部分增殖性肾炎有效。
3. 对症治疗
控制血压:ACEI/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缬沙坦)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蛋白尿,延缓肾损害进展。
利尿消肿:呋塞米、螺内酯等减轻水肿,但需避免电解质紊乱。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4. 并发症防治
感染防控:免疫抑制治疗期间需警惕机会性感染,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血栓预防:膜性肾病等高凝状态患者需使用抗凝药物。
肾功能监测:定期检测血肌酐、尿素氮、eGFR,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个体化治疗
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制定针对性方案。识别遗传易感基因,预测疾病进展和药物反应。结合生物标志物监测如尿IL-18、尿TGF-β等,动态评估炎症活动和治疗效果。
三、结语
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炎症机制是一个从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足细胞损伤,最终导致纤维化的复杂过程。治疗需多靶点干预,包括免疫抑制、生物制剂、对症治疗及并发症防治。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需深入探索炎症调控新靶点,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为肾小球肾炎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单位:平泉市中医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