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越
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心梗、脑梗)的“隐形推手”,尽管调整饮食和运动是基础,但多数患者需依赖药物才能将血脂控制在安全范围。然而,用药不规范可能导致疗效打折、副作用增加,甚至引发肝损伤、肌肉溶解等严重问题。本文将系统讲解降血脂药物的分类、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助您科学用药,守护血管健康。
一、降血脂药物“家族谱”
1. 他汀类
代表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生成,同时轻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
适用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LDL-C≥4.9mmol/L的高危人群。
2. 贝特类
代表药物:非诺贝特、苯扎贝特。
作用机制:激活脂蛋白脂酶,加速甘油三酯分解,同时减少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适用人群:甘油三酯≥5.6mmol/L的患者或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
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代表药物:依折麦布。
作用机制:抑制小肠绒毛刷状缘对胆固醇的吸收,减少胆固醇进入血液。
适用人群:单用他汀类血脂不达标,或不耐受他汀副作用者。
4. PCKS9抑制剂
代表药物: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PCSK9蛋白,增加肝脏LDL受体数量,大幅降低LDL-C。
适用人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心血管极高危患者。
二、用药原则
1. 剂量调整需谨慎
他汀类需从低剂量开始,根据疗效和耐受性逐步调整。胆固醇合成高峰在夜间,他汀类(除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外)建议睡前服用。他汀类存在“6%效应”,即剂量翻倍仅额外降低LDL-C 6%,盲目加量可能增加肝损、肌痛风险。
2. 联合用药有策略
他汀+依折麦布:联合使用可使LDL-C降幅达50%以上,且不增加他汀剂量相关副作用。
他汀+贝特类:仅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需警惕肝功能异常和肌溶解风险,建议早晨服贝特类、晚上服他汀类。
避免随意联用:如他汀类与胺碘酮、红霉素等同服,可能抑制他汀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
3.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
老年人:优先选择中低强度他汀,警惕肌痛、横纹肌溶解。
肝肾功能不全:轻中度肝损无需调整剂量,严重肝损禁用他汀类;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者慎用贝特类。
孕期/哺乳期:禁用他汀类、贝特类,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三、用药期间“必修课”
1. 定期复查
初次用药后4~6周复查,达标后每3~6个月监测一次。LDL-C需降至<1.8mmol/L,甘油三酯<1.7mmol/L。若转氨酶(ALT/AST)升高超正常值3倍,需暂停他汀类并就医。
2. 警惕不良反应
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酸痛、无力,伴褐色尿,需立即停药并检测肌酸激酶(CK)。CK>正常值5倍时停用他汀类,>10倍时需住院治疗。
3. 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增加膳食纤维;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日饮酒量白酒<50ml、红酒<100ml;每日食盐<5克。
四、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
真相:高血脂是慢性病,停药后血脂可能反弹,需长期用药并定期监测。
误区二:他汀类伤肝,不能吃。
真相:他汀类导致严重肝损的概率<1%,且多发生在用药前3个月,定期监测可早期发现。
误区三:保健品可替代药物。
真相:鱼油、卵磷脂等仅对轻度高甘油三酯有效,无法替代他汀类降低LDL-C。
五、结语
降血脂药物是对抗高血脂的“精准武器”,但需根据血脂类型选择药物,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肌肉指标,同时结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记住,药物不是万能钥匙,患者自我管理才是血脂达标的核心。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制定个体化方案,方能守护心血管健康,远离心梗、脑梗威胁。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医院,省市:河北省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