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宁
在门诊医疗工作中,静脉采血是一项极为常见且重要的检查项目,它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关键依据。然而,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不同类型的患者在静脉采血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采血过程顺利、安全,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不同患者门诊静脉采血的方法。
1儿童患者
儿童由于年龄小、配合度低,静脉采血往往是一个难题。对于婴幼儿,头皮静脉是常用的采血部位。婴幼儿头皮静脉丰富,分支多,血管壁薄,易于固定。采血前,要先将患儿头部毛发剃除,以便清晰暴露血管,使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待干后,选用4.5号头皮针,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对于年龄稍大一些能部分配合的儿童,可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手背静脉等部位。在采血前,医护人员要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耐心解释采血过程,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可以采用讲故事、给予小奖励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家长陪伴在旁,给予孩子心理安慰。进针角度可根据血管情况适当调整,一般在20°~30°左右,进针速度要快而稳,减少患儿的疼痛感。
2老年患者
老年人的血管特点是弹性差、脆性增加、血管易滑动。在选择采血部位时,应优先选择较为固定、充盈、弹性相对较好的血管,如前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在穿刺前,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穿刺部位的皮肤绷紧,固定血管,防止血管滑动。进针角度可适当加大,一般在30°~40°之间,进针速度要缓慢、平稳,避免因用力过猛刺破血管。采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反应,如有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采血,让患者平卧休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此外,老年人凝血功能相对较弱,采血后按压时间要适当延长,一般需按压5~10分钟,且要告知患者不要揉搓穿刺部位,防止出现皮下淤血。
3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位置较深,难以直接观察和触摸到血管,这给静脉采血带来了很大困难。对于这类患者,首先可以采用热敷的方法,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采血部位5~10分钟,促进血管扩张,便于寻找血管。也可以借助超声设备进行血管定位,准确找到合适的静脉。在触摸血管时,要用手指指腹反复按压,感受血管的走向、弹性和粗细。穿刺时,可选用较长、较粗的针头,如22~24G针头,进针角度要大,一般在45°左右,进针深度也要相应增加,以确保能准确刺入血管。在采血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或未见到回血,不要盲目退针,可适当调整针头方向或深度,尝试再次采血。
4水肿患者
水肿患者的血管因组织间隙积液而不易显露和触摸。在采血前,可先用手指按压局部皮肤3~5分钟,使水肿液向周围扩散,暂时暴露血管。也可以选择皮肤较薄、血管相对容易显露的部位,如手腕内侧、足背等。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血管上下两端,右手持针,以15°~20°角进针,缓慢刺入血管。由于水肿患者血管壁较脆,采血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采血后,要充分按压穿刺部位,防止血液外渗形成血肿。
5长期输液患者
长期输液患者的血管因反复穿刺而受到损伤,血管弹性变差,管腔变细,甚至可能出现血管硬化。对于这类患者,要尽量选择未被穿刺过或损伤较小的血管进行采血。在采血前,可以对血管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的充盈度。进针时,角度宜小,一般在15°~25°之间,动作要轻柔,避免再次损伤血管。如果血管条件实在太差,可与医生沟通,考虑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血液标本,如动脉采血等,但要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总之,门诊静脉采血看似简单,但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采血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操作水平,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确保采血标本的质量,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同时,患者在采血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共同保障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单位:迁安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省市:河北省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