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庞莉娜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我国成年人患病率约10%。许多患者因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而选择“观察”,甚至认为“不痛就不用管”。然而,胆囊结石可能引发胆绞痛、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长期存在还会增加胆囊癌风险。本文将从结石成因、症状识别、治疗时机、手术选择、饮食管理、误区澄清六大维度,系统解析胆囊结石的科学应对策略。
一、结石成因:从“胆汁成分失衡”到“代谢综合征”
1. 胆汁成分改变
胆固醇过饱和:高脂饮食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分泌增加,形成结晶核心;
胆盐减少:胆汁酸合成不足或排泄障碍,削弱胆固醇溶解能力。
2. 胆囊功能异常
排空障碍: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淤积促进结石形成;
炎症刺激:慢性胆囊炎导致黏膜损伤,为结石附着提供条件。
3. 代谢综合征关联
肥胖:内脏脂肪堆积增加胆固醇合成,患病风险增加3倍;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脂代谢,结石发生率提高50%。
需警惕的高危人群:
女性:雌激素升高增加胆固醇分泌,4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是男性2倍;
家族史:一级亲属有胆囊结石者,患病风险增加2~4倍。
二、症状识别:从“无症状”到“致命并发症”
1. 无症状结石
隐匿性结石:约60%患者无症状,多通过体检发现;
静息期:结石与胆囊“和平共处”,但可能突然引发急性发作。
2. 胆绞痛
典型表现:右上腹或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可放射至肩背部;
诱因:高脂饮食、体位改变、妊娠后期子宫压迫。
3. 并发症信号
胆囊炎:持续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
胆源性胰腺炎: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血淀粉酶显著升高;
胆囊癌:长期结石刺激可能诱发癌变,5年生存率不足5%。
三、治疗时机:从“观察等待”到“主动干预”
1. 观察等待适应证
无症状小结石:直径<5mm的胆固醇结石,且胆囊功能正常;
高风险手术患者: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
2. 主动干预指征
症状性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或并发症;
结石数量多或直径大:充满型结石或直径>3cm;
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4mm,功能丧失。
需避免的误区:
“结石小就安全”:微小结石更易通过胆囊管引发胆总管结石;
“无痛就无害”:长期无症状结石仍可能癌变。
四、手术选择:从“切胆”到“保胆”的争议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优势:根治结石,降低胆囊癌风险;
适应证:症状性结石、胆囊萎缩、合并胆囊息肉。
2. 保胆取石术:
争议点:术后结石复发率高达30%~50%,需严格筛选适应证;
适应证:单发结石、胆囊功能良好、患者保胆意愿强烈。
需明确的手术原则:
胆囊功能评估:术前通过超声胆囊收缩试验判断功能;
癌变风险排除:保胆术前需排除胆囊癌可能。
五、饮食管理:从“忌口”到“科学调脂”
1. 限制摄入
高脂饮食: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可能诱发胆绞痛;
精制糖:过量摄入增加胆固醇合成,促进结石形成。
2. 推荐食物
膳食纤维:燕麦、蔬菜等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汁淤积;
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坚果等调节脂代谢,降低胆固醇。
3. 进餐策略
定时定量:避免长时间空腹导致胆汁浓缩;
少量多餐:减轻胆囊负担,预防结石形成。
六、误区澄清:从“排石偏方”到“胆囊无用论”
1. “药物可溶石”:熊去氧胆酸仅对<5mm的胆固醇结石有效,且需长期服用;
2. “排石偏方安全”:中药排石可能引发胆总管结石嵌顿,危及生命;
3. “胆囊无用可切”:胆囊参与消化、免疫调节,切除后可能引发腹泻、反流性胃炎;
4. “术后无需复查”:胆总管残余结石发生率约5%,需术后6周复查超声;
5. “结石不痛就没事”:无症状结石仍可能癌变,需定期随访。
七、结语
胆囊结石是“沉默的健康杀手”,需从成因、症状、治疗、手术、饮食、误区六大维度科学管理。记住:胆囊结石并非“不痛就不用管”,定期随访、主动干预、科学饮食才是守护胆囊健康的关键。每一次对结石的忽视,都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
(单位:隆尧县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